汉学家
近日,我院吕辛福副教授在《汉籍与汉学》2022年第1辑发表文章,文章题为《海陶玮英译<陶潜诗集>的新变与影响》。 文章指出,二战后5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界对陶渊明诗文的翻译研究迎来高潮,先后有多部陶诗全译本出现,在这些全译本中,汉学家海陶玮所译《陶潜诗集》成就突出,成为西方英语世界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海陶玮的陶潜研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翻译的陶诗更加贴近陶潜原意,比之前译文更为准确;他除了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研究陶诗外,还注重以译评结合的形式揭示陶诗用典,在翻译的准确性与理解的深刻性方面,都使陶渊明诗文的英译传播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作为从中国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过渡标志的《老残游记》长期被重视的是它在描写上的艺术技巧以及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而它在小说审美形态上的"革命性"贡献尤其是在从文人文言小说、传统白话小说以及晚清各种类型的社会批判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转型过程中的"过渡阶段"的标志性意义及文本贡献的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者深入探究.而汉学家普实克、华裔学者夏志清等人对《老残游记》上述"革命性"贡献的阐述也依然存在着诸多不明晰甚至含混的地方.事实上《老残游记》在叙述者与小说主题之间所达成的"高度统一性"或者"整体性"是由该小说文本在主题、人物、语言以及艺术技巧诸多方面的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所共同构建出来的一种叙述效果.
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进一步发挥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交叉学科优势,北京语言大学在建校60周年之际,拟于7月20日召开“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世界文明与中国道路论坛”,推进构建全球汉学融通互鉴的话语体系和美美与共的跨文明交流机制。 论坛将于7月20日-9月14日期间召开,下设亚洲、非洲、欧洲、拉美、美大五大分论坛,邀请来自五大洲50余国的学术专家与外交使节,就全球热点问题、汉学历史与发展、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话题展开交流。论坛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征集主题论文,具体信息如下:
周锦尉: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些相关的历史细节。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一些前沿科技受制于人,深化改革的成效与民众期待仍有差距……越是艰难险阻,越要以更大的定力、勇气、智慧,“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好每一步。 上观新闻: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国情,是不是决定了这种援助以及学习也是有限的? 周锦尉:新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
通过考察中东欧地区对汉语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位现代语言学家,指出中东欧汉语的研究不仅对汉语言本体研究有独特的贡献,而且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介绍德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汉语研究传统以及汉语研究中心;接着全景性地介绍20世纪末以前东-中欧地区在汉语研究领域的全貌,这一地区主要包括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探讨这些中、东欧地区的汉语研究是如何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影响语言学研究的,在某些层面又为何没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影响,并小结当下中东欧汉语研究的形势
当地时间5月28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国际汉语教师教学研讨会。佛罗伦萨大学教授玛丽亚·拉尼埃利(Maria Ranieri),锡耶纳外国人大学博士、汉学家安德烈·西贝塔(Andrea Scibetta),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教师玛蒂娜·马特拉西(Martina Materassi),意大利本土汉语教师罗贝托·佩卡拉里(Roberto Pecorale),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应用语言学专家文秋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立非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意大利暨圣马力诺共六家孔子学院或独立孔子课堂院长、负责人及汉语教师,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意大利本土汉语教师,意大利当地中文学校校长及教师,以及来自威尼斯、普拉托和中国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等50余人齐聚在佛罗伦萨大学人文学院,就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学习、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李少兵简介:1969年7月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佛学院博士生导师,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曾赴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西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民国以来北京、天津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
该学刊面向古代和现代中国、中国文化和文明问题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学》延续了《中国问题》(1929-1935)和《苏联汉学》(1958-1959)学术期刊的传统。第一期学刊中刊登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发表的欢迎辞,以及俄罗斯杰出中国汉学家的文章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藤井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三次演讲,通过讨论香港小说来探讨香港身份的问题,当中讨论的作品主要包括天地出版的五卷《香港短篇小说选》(一九五O-一九九O)、李碧华的《胭脂扣》、《霸王别姬》和《川岛芳子》。藤井教授是中国现代文学汉学家,专攻小说,著有专论如《中国文学一百年》(中国文学一百年,一九九一)、《鲁迅〈故乡〉的读书史》(鲁迅“故乡”読书史,一九九七)等;曾翻译李昂的《杀夫》(一九九三)、莫言的《酒国》(一九九六)、郑义的《神树》(一九九九)等,把中台现代文学介绍到日本。从大陆到台湾再到香港,藤井教授的“中国”概念并没有局限于某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偏执,这次他应邀来到科大,讨论香港小说、讨论他对香港文化的感受,是标志着港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