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籍
1月29日下午,著名翻译史家马祖毅先生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97岁。 马祖毅先生是大陆第一部中国翻译史著作《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的作者,该书填补了中国翻译史研究体系上的空白,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中具有学术标杆意义的代表性著作,开创了我国翻译史研究的先河。几十年间,马祖毅先生笔耕不辍,著有《中国翻译简史》《汉籍外译史》《皖诗玉屑》《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中译本书目》《中国翻译史》(上卷)和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译有《面包树》《芳丹马拉》等,为中国翻译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对翻译学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著名学者大庭�(1927―2002)曾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名誉教授,皇学馆大学教授、校长,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馆长。其治学领域涉及中日交流史与秦汉法制史,著述宏富,影响颇深。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秦汉法制史研究》(1982)汇其30 年来治秦汉法制史、简牍学系列成果为一帙,其中的汉令研究、汉简册书复原皆为名篇,广为学界所知
近日,我院吕辛福副教授在《汉籍与汉学》2022年第1辑发表文章,文章题为《海陶玮英译<陶潜诗集>的新变与影响》。 文章指出,二战后5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界对陶渊明诗文的翻译研究迎来高潮,先后有多部陶诗全译本出现,在这些全译本中,汉学家海陶玮所译《陶潜诗集》成就突出,成为西方英语世界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海陶玮的陶潜研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翻译的陶诗更加贴近陶潜原意,比之前译文更为准确;他除了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研究陶诗外,还注重以译评结合的形式揭示陶诗用典,在翻译的准确性与理解的深刻性方面,都使陶渊明诗文的英译传播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本报告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如何依托课题开展研究等问题进行阐述。 蒋云斗,男,日本古典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国家民委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日本江户文学》《汉籍在日本的流播及影响》等系列论文
24节气,是在中国人使用阴历的时候,为了显示季节的变化而想出出的办法,在隋唐时期流传到了日本。 节气是一年24等分,其划分和高强度的时间和的名字。 现在也被用来表示季节的关键点
谢佑明、王晧轩、温士朋,2022,〈探索网络舆情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关系:以关注议题为例〉,发表于第31届南区统计研讨会暨2022中华几率统计学会年会及学术研讨会,逢甲大学:逢甲大学统计学系、逢甲大学应用数学系,2022-07-28 ~ 2022-07-29。 谢佑明,2021,〈网络论坛之议论探勘:以PTT/Dcard为例〉,发表于20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21-09-02 ~ 2021-09-03。 马伟云、谢佑明,2020,〈汉籍自动化资讯撷取研究与系统开发〉,发表于第11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 (DADH 2020),台北: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2020-12-01 ~ 2020-12-04
此书为朝鲜域外汉籍 息庵集식암집 作者:金锡胄(김석주,1634 年-1684 年 9 月 20 日)是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人物和军人,外戚和朝鲜肃宗朝的权臣。首相金堉的孙子及朝鲜显宗的正妃明圣王后金氏的从弟弟及朝鲜肃宗的外从叔。字斯百,号息庵,谥号文忠
创建于1924年的东洋文库是日本一所研究东洋学的专门机构兼图书馆。所藏中国珍籍有:中国方志和丛书约4000部、中国方言辞典500多册、中国家谱、清版满蒙文书籍、中国探险队报告、中国考古学资料、《顺天时报》《华北正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其他西藏文献3100件等。 其中在东洋文库的特藏中,有五种汉籍被列为“日本国宝”
“汉籍全文数据库计划”的建置肇始于民国七十三年,为“史籍自动化”计划的延伸,开发的目标是为了收录对中国传统人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并建立全文电子数据库,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汉籍全文数据库”是目前最具规模、资料统整最为严谨的中文全文数据库之一。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其中以史部为主,经、子、集部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