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开卷好书奖BV:焦桐《暴食江湖》

饮食绝对是焦桐的重要精神支柱。说到《暴食江湖》书名的来由,他说从小就对武侠世界里的“江湖”深感兴趣,而这“江湖”两字,“不仅仅是打斗格杀的江湖,也让人想像到里面会有很多的水产,有各种吃食的可能、各种舌头去探险的可能。” 焦桐的好胃口,是吃遍四海广纳百味的典型,从粗蔬粝食到文学盛宴,从遵循古法的路边摊到跨海追寻的异国美味无一不欢。而若没有像他那样贪吃能吃的本事,想必也写不出《暴食江湖》这样精彩的作品。 1999年,焦桐以诗为食谱,以**入菜,诗集《完全壮阳食谱》震惊八方,其后,他的创作便往饮食文化靠拢,学术研究和工作内容也“严重地向饮食文化方面倾斜”,用刀镬与咀嚼尝出美学与诗意,在文学中考掘饮食的文化。 十年来,焦桐编辑饮食书籍杂志、办饮食文化研讨会、开设饮食文化课程,《暴食江湖》是他的第一本饮食散文创作。他的饮食写作能量显然沛然莫之能御,数月之间,他又紧接着出版了以蚵仔煎、肉圆、姜母鸭等台湾在地饮食为主角的《台湾味道》,上市未久,同样颇受好评。 焦桐说,饮食散文特别难写,以文字描述食物,很容易就陷入陈腔滥调。因而写《暴食江湖》的时候,他特别注意修辞的手段。“不一定要正面迎战食物,有时候可以迂回曲折,好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透过剪辑的手段,让镜头说不一样的话。这是一种轻淡化的效果,不用很重的调味去雕塑描绘这道食物,旁敲侧击,通过叙述别的东西来侧面描述这道食物。“饮食就像爱情一样,昨天很美味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消失了。美好的饮食跟美好的人生一样在永恒的消逝之中,我们不可能去抵抗它。我想用书写来顽抗这个缺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