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
1月21日,中国遥感委员会2016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中国遥感委员会18个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长童庆禧院士主持
2021年1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两项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的三维空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17511105700)、《基于高分遥感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编号:18511102400)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 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的自评价报告,审查了测试报告、科技报告、审计报告与用户报告等相关文档资料后,经质询和讨论,确定项目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要求,一致同意绩效评价意见为通过验收。 课题《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的三维空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将北斗定位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融合,突破了北斗PPK动态后处理算法、多天线测姿定向算法、三维建模数据处理算法、传感器时标同步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在快速场景三维构建、数字孪生共建、智慧城市建设等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下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遥感与探测技术中心于2021年4月成立,分为卫星遥感和探测技术两个部分。 拥有遥感和探测高级技术人员4名。其中,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2名
报告人:陈良富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陈良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大气环境遥感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项目课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完成863计划资环课题“多源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技术”,环保部“环境空气遥感业务监测系统”工程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群项目,承担碳卫星先导专项和灰霾先导专项课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1月21日,中国遥感委员会2016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中国遥感委员会18个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长童庆禧院士主持
按照《“李小文遥感科学奖”和“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奖励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将于2017年进行第一次评选,欢迎广大遥感工作者积极申报。 请有意申报者参照《办法》要求,填写附件申报表,并于2017年6月1日前将申报材料发送给:crs@bnu.edu.cn,文字版材料快递给: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科技楼B1002室魏静(收),电话:58802179。 评选结果将在《第三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公布,并颁奖
据新华社海口11月21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暨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旨在构建国家级、综合性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带动我国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海口11月21日电(记者 宋晨 陈凯姿)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暨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
近十年来,在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带动下,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 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简单地说就是给地球拍照,获取相关影像。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表示,我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提高到0.5米以上,并形成了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架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验收仪式,2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与西飞民机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新,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飞机交接证书。至此,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架高性能新舟60遥感飞机全部交付中国科学院。 多年以来,在我国领空执行遥感观测任务的只有两架国外的奖状“S/II”型遥感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观测平台,一直是国内科研人员的一个目标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为运行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研究,遥感应用及技术创新,为国家建设提供遥感数据与信息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雷达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侧重于遥感技术的应用性开发与转化,根据工作需要,特公开招聘技术开发助理岗位人员2名
12月22日,在“2014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日活动”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荣获“优秀组织奖”,委员会秘书长、遥感地球所李正强研究员荣获“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以表彰其对学会以及环保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次活动旨在更好地发挥学会作为“环境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帮助会员了解掌握国家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增进会员的交流沟通,表彰和鼓励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环保科技工作者。 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分支机构,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挂靠遥感地球所,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从事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教学、科研、开发等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社会群众团体
3月8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洪增林一行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基地调研。双方围绕机载星载成像光谱仪研制、遥感智能装备制造、遥感卫星星座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就卫星载荷研制、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产品研发、数据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具体事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刘银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
刘鹏,男,工学博士,2009年2月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遥感图像质量改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了北京一号、CBERS卫星系列和天宫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同步噪声优化图像除噪和复原的超参数、在特定条件下色度融合与多分辨率融合的等价性、基于压缩感知的多时空遥感图像融合重建、基于多源数据先验信息的遥感图像盲复原以及基于对抗式生成网络祛除遥感图像的阴影和薄云等
8月21日至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遥感与数字中国”,共设置了13场特邀报告,7场不同主题分论坛,5组学术分组讨论,内容涵盖了空间信息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及遥感大数据应用、论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智能服务系统等议题。应用范围包括环境减灾、农业农村、城市智慧、自然资源、遥感前沿技术等方向
新华社重庆11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启动15年来,已培训1500余名科研人员,为中欧双方培养了一大批遥感领域的后备人才。这是记者18日在重庆大学举行的“龙计划”第四期2019陆地遥感高级培训班上了解到的。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负责人介绍,“龙计划”是我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旨在开展合作研究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中新网深圳8月10日电 (张宁博 双阳)中国遥感委员会理事长童庆禧院士8日在此间表示,遥感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点领域,未来需要政府、高新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三者通力合作,促进中国遥感事业弯道超车,让遥感技术真正走向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当天适逢中国首颗高轨遥感卫星“高分三号”发射成功,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的第20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在会场公布了当天早上6点55分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的消息
随着遥感数据越来越丰富,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提高遥感产品时空完整性、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是遥感产品处理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报告以地表反射率、海温、气溶胶光学厚度等数据产品时空融合为例,主要讨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时空统计学方法。 报告人简介: 柏延臣,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遥感数据越来越丰富,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提高遥感产品时空完整性、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是遥感产品处理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报告以地表反射率、海温、气溶胶光学厚度等数据产品时空融合为例,主要讨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时空统计学方法。 报告人简介: 柏延臣,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遥感数据越来越丰富,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提高遥感产品时空完整性、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是遥感产品处理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报告以地表反射率、海温、气溶胶光学厚度等数据产品时空融合为例,主要讨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时空统计学方法。 报告人简介: 柏延臣,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月12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师生走进遥感地球所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约100余人参加。 在数字地球演示厅,规划战略室副主任黄铭瑞致欢迎辞,指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人才实验班是一次有益尝试
长期从事遥感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通过机器视觉、数据挖掘与分析将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土地资源、农业资源监测管理等领域。 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博士后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2篇,发明专利1项。 近3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包括:《基于多角度多时相小麦群体空间结构特征的磷营养诊断研究》、《星陆双基协同反演的洪水遥感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