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
IEEE TGRS(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是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主办的学术月刊,自上世纪60年代创刊以来已出版58卷。该刊物内容涵盖从遥感系统、空间遥感计划到电磁散射与辐射传输、图像处理分析、数据融合与同化、电磁计算,对象从大气到地表、次地表等。该刊物每年发表约550篇论文,集中反映了当代空间遥感与对地观测的最新进展,是国际上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影响因子JCR 5.63,中科院SCI期刊分区大类学科1区TOP期刊
日前,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揭晓,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47个项目获奖,获奖总数位列高校第一,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6项。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牵头申报的“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本教学成果历时10余年,面对新条件下我国遥感科技发展必须坚持自主、独立、安全、可控的时代需求,深入践行新工科教育改革,秉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学研协同、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全链路遥感知识、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一流遥感人才
1月21日,中国遥感委员会2016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中国遥感委员会18个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长童庆禧院士主持
外业观测的重要工具、三脚架。水。移动电站闭店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作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 揭示地球奥秘新手段的卫星遥感技术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新的遥感卫星陆续升空 遥感仪器不断更新换代
10月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是我国向委内瑞拉出口的第二颗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它将接替2012年9月发射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应用于委内瑞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动态监测与管理、资源利用、环境灾害监测、农业调查与城市建设等业务领域
2021年1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两项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的三维空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17511105700)、《基于高分遥感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编号:18511102400)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 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的自评价报告,审查了测试报告、科技报告、审计报告与用户报告等相关文档资料后,经质询和讨论,确定项目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要求,一致同意绩效评价意见为通过验收。 课题《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的三维空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将北斗定位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融合,突破了北斗PPK动态后处理算法、多天线测姿定向算法、三维建模数据处理算法、传感器时标同步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在快速场景三维构建、数字孪生共建、智慧城市建设等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下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遥感与探测技术中心于2021年4月成立,分为卫星遥感和探测技术两个部分。 拥有遥感和探测高级技术人员4名。其中,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2名
各遥感单位: 迄今已成功举办的八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用辩论会来研讨遥感领域的重大问题。青年辩手们不仅按命题和立场激烈辩论遥感学术问题,而且通过辩论会在学术思考、组织表达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切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已经是国内遥感青年最有凝聚力的交流形式之一
报告人:陈良富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陈良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大气环境遥感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项目课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完成863计划资环课题“多源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技术”,环保部“环境空气遥感业务监测系统”工程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群项目,承担碳卫星先导专项和灰霾先导专项课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1月21日,中国遥感委员会2016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中国遥感委员会18个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长童庆禧院士主持
按照《“李小文遥感科学奖”和“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奖励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将于2017年进行第一次评选,欢迎广大遥感工作者积极申报。 请有意申报者参照《办法》要求,填写附件申报表,并于2017年6月1日前将申报材料发送给:crs@bnu.edu.cn,文字版材料快递给: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科技楼B1002室魏静(收),电话:58802179。 评选结果将在《第三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公布,并颁奖
据新华社海口11月21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暨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旨在构建国家级、综合性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带动我国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海口11月21日电(记者 宋晨 陈凯姿)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暨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
报告时间:6月12日下午2:15-4:00 讲座嘉宾:朱孝林,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201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4年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015年)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6年)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图像处理、数据融合、生态遥感、城市遥感、夜间灯光遥感
近十年来,在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带动下,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 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简单地说就是给地球拍照,获取相关影像。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表示,我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提高到0.5米以上,并形成了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梦想之旅——优秀校友走访实践团”参观了遥感地球所。 在遥感地球所工作和学习的山东理工大学校友代表接待了实践团的来访,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历史展览厅,瞻仰了陈述彭院士的塑像,使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科研事业披荆斩棘、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立志报国;向同学们介绍了遥感地球所的科研发展现状,参观了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了其在遥感机理模型及地表参数定量反演方面所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 在座谈会上,校友代表与同学们就遥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考研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深圳,2019年8月15日]近日,华为公司与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提升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华为EBG中国区数字政府业务部副总裁王鹤军等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第二架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验收仪式,2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与西飞民机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新,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飞机交接证书。至此,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架高性能新舟60遥感飞机全部交付中国科学院。 多年以来,在我国领空执行遥感观测任务的只有两架国外的奖状“S/II”型遥感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观测平台,一直是国内科研人员的一个目标
2月27日,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共有220项科技成果获奖。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与遥感地球所完成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遥感地球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攻克了重污染背景下灰霾、PM2.5、气态污染物等遥感监测的关键难题,突破了空气质量遥感监测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北京及周边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大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沙尘、秸秆等污染物和污染过程的动态监测,初步实现了大气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的能力
2017年12月27日至2018年1月4日,应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地理系主任Phillip K. M博士的邀请,遥感地球所张兵副所长、张宗科研究员、魏显虎博士和王法溧等一行4人出访坦桑尼亚,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推进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遥感研究分中心建设。 Philip K. M博士介绍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遥感与GIS教学与科研情况,以及坦桑尼亚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张兵副所长介绍了遥感地球所科研运行与国际合作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及基于地理科学与遥感研究分中心的非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领域国际合作等内容
第10届SPIE亚太遥感大会拟定于2016年4月4日至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本次会议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联合主办,中科院遥感地球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JAXA等组织协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Remote Sensing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Monitoring”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为运行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研究,遥感应用及技术创新,为国家建设提供遥感数据与信息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雷达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侧重于遥感技术的应用性开发与转化,根据工作需要,特公开招聘技术开发助理岗位人员2名
12月22日,在“2014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日活动”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荣获“优秀组织奖”,委员会秘书长、遥感地球所李正强研究员荣获“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以表彰其对学会以及环保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次活动旨在更好地发挥学会作为“环境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帮助会员了解掌握国家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增进会员的交流沟通,表彰和鼓励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环保科技工作者。 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分支机构,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挂靠遥感地球所,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从事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教学、科研、开发等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社会群众团体
女,1956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计算技术专业理学学士学位。曾承担重大卫星应用项目、“863”、“973”、高分对地观测专项、中科院重点项目等课题,主持了地物光谱数据库、光学遥感卫星在轨辐射定标、遥感图像大气修正、光学遥感成像仿真等多项软件研发项目,已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
3月8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洪增林一行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基地调研。双方围绕机载星载成像光谱仪研制、遥感智能装备制造、遥感卫星星座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就卫星载荷研制、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产品研发、数据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具体事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刘银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
刘鹏,男,工学博士,2009年2月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遥感图像质量改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了北京一号、CBERS卫星系列和天宫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同步噪声优化图像除噪和复原的超参数、在特定条件下色度融合与多分辨率融合的等价性、基于压缩感知的多时空遥感图像融合重建、基于多源数据先验信息的遥感图像盲复原以及基于对抗式生成网络祛除遥感图像的阴影和薄云等
8月21日至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遥感与数字中国”,共设置了13场特邀报告,7场不同主题分论坛,5组学术分组讨论,内容涵盖了空间信息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及遥感大数据应用、论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智能服务系统等议题。应用范围包括环境减灾、农业农村、城市智慧、自然资源、遥感前沿技术等方向
遥感中心创建于1979年,是青海省最早步入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单位,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心共有各类专业人才2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10人。 遥感中心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交通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下达的遥感项目
新华社重庆11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启动15年来,已培训1500余名科研人员,为中欧双方培养了一大批遥感领域的后备人才。这是记者18日在重庆大学举行的“龙计划”第四期2019陆地遥感高级培训班上了解到的。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负责人介绍,“龙计划”是我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旨在开展合作研究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中新网深圳8月10日电 (张宁博 双阳)中国遥感委员会理事长童庆禧院士8日在此间表示,遥感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点领域,未来需要政府、高新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三者通力合作,促进中国遥感事业弯道超车,让遥感技术真正走向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当天适逢中国首颗高轨遥感卫星“高分三号”发射成功,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的第20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在会场公布了当天早上6点55分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