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卫星
2022年5月17日,喜讯传来,我所陈要玲同志荣获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陈要玲同志是研究所空间科学仪器研发团队主要负责人、项目软件负责人,十余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承担了“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某型号冷藏装置、某型号海洋卫星成像光谱仪标定光源、某型号生命生态实验柜地球敏感器地面专用测试设备等多项航天型号项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可以登上月球,我希望去月球的背面看一看。"法国宇航员让-弗朗索瓦·克莱瓦18日在巴黎航展一个活动上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启发了他的这个梦想,相信欧洲和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未来将深化。 克莱瓦1958年出生在法国,他曾于1994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
2018年10月29日8时4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法海洋卫星,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制的白俄罗斯科教小卫星。分离后小卫星正常开机,状态良好。10月30日适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97周年校庆,该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校庆献上了厚礼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试验与业务卫星,同时不断完善海洋系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提升星地一体业务化运行与服务能力,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全球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中法海洋卫星装载的海浪波谱仪、散射计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对海洋表面风和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监测数据可被两国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共享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探索海浪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区分风浪与涌浪,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实验室是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聚集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物理海洋、海洋遥感和海洋生态环境等传统优势学科的优秀人才。 实验室以维护海洋权益与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建立海洋环境立体观测和预测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为目标,开展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基地
近十年来,在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带动下,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 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简单地说就是给地球拍照,获取相关影像。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表示,我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提高到0.5米以上,并形成了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再次选用Ftrans飞驰云联提供的高性能文件交换系统,对海洋卫星数据回收和采集平台进行扩容升级,在原有覆盖范围的基础之上,扩充了三亚地面接收节点。这已经是国家海洋管理机构连续第三年采购Ftrans飞驰云联的产品。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是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我国海洋卫星系列发展和卫星海洋应用工作,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及海洋安全提供保障和服务
据了解,“海洋一号C/D”卫星是“海洋一号B”卫星后续接替的业务卫星,是水色系列遥感卫星,主要用于业务化探测海洋水色、水温等环境要素,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岸带和河口港湾开发治理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按照《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在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
9月9日,2020年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德清召开。会议总结了一年来自然资源省级卫星中心建设成效,研讨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会议指出,一年多来,自然资源省级卫星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应用亮点纷呈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海洋水色业务卫星组网观测的新篇章。 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第四颗海洋水色卫星,回顾过去18年,我国研制团队在海洋卫星领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命名的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盘点它们的风采。 2002年5月15日,随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轰鸣声响彻云天,海洋一号A卫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