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
单新建,男,汉族,1966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 主持行政工作,分管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
本报讯(记者丁佳)日前,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峰会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尚勇,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等出席开幕式。 2016年适逢由中国发起的国际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立10周年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水、废气、 废渣大量排放,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 问题曰益严重,也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我 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使信息化成为提 髙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基础.“数字环保”工程建设也被 国家列为重点开发项目,数据仓库、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等各类新兴 信息技术也不断为我国环保信息化产业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8月17日11时56分24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踪、接收到“墨子号”首轨数据,并将所接收的卫星数据实时传送至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墨子号”首轨任务时长约7分钟,接收数据量约202MB
9月7日,“追求卓越——促进中欧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成功召开。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欧盟研究、科学与创新委员卡洛斯·莫达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布吉尼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清华大学教授沈志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学院教授欧阳群、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东华等在会上对部分欧盟资助项目做了展示
8月25日,国防科工局对外公布了高分三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首批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微波反射特征明显,包括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等卫星影像,涵盖聚束、条带、扫描、全极化等高分三号卫星载荷典型成像模式图像,反映了不同成像模式下地貌影像特点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情况。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出席发布活动并讲话
我国首颗民用雷达卫星“高分三号”投入使用— 据新华社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中国首台1米分辨率的C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23日正式投入使用,这将有效地进行提高中国民用雷达卫星数据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现状。 国防科工委局副局长吴延华介绍,5个月内,高级三颗卫星在轨运行,顺利完成了卫星平台系统测试,卫星负载系统功能测试,卫星集成和地面系统测试等任务完好,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高分3号卫星是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高分特天眼目唯一一颗雷达星
spContent=《地球概论》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的整体性知识的课程,属于地理与天文交叉的学科。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星空,虚拟有趣的天象,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本课程,会从中获益,会更爱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今年,约有180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各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也各具特色。比如,北京化工大学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今年新增的大数据与数字地球方向,将着眼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的高度融合
专家简介:房世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协“全球气象灾害与粮食安全”决策咨询团队首席,为江西省委省政府特聘专家,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 农业气象专家组( ET-AAS)专家,曾任世界气象农业气象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中国遥感协会生态气象遥感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数字减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农业气象学会副秘书长等。主持结题或在研国家级项8项,曾主持结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牛顿基金)等重点项目,累计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