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
报告人:陈良富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陈良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大气环境遥感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项目课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完成863计划资环课题“多源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技术”,环保部“环境空气遥感业务监测系统”工程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群项目,承担碳卫星先导专项和灰霾先导专项课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本报讯 (记者 陈 辉 通讯员 冯文霞) 日前,从江苏煤炭地质局经营发展座谈会上获悉,该局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取得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经营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实现利润总额超过600万元,同比增长90%以上。 今年以来,江苏局认真贯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愿景,以江苏中煤长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产业平台,着力优先重点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将总局“美丽地球”建设愿景落实落地。 为加快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发展,江苏局在拥有地质灾害治理勘查、评估、设计、施工、监理全套5个甲级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领域资质建设力度,取得了污染水体修复、污染场地修复、污染土壤修复等新的专业资质,为开拓生态环境修复新市场提供了“敲门砖”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表彰2022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决定》,授予75名同志“2022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我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雁获此殊荣。 白雁,博士、研究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环境遥感、海洋碳计量遥感评估以及卫星海洋学研究,研究成果“近海碳通量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2022年入选浙江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十大优秀案例
2023年2月28日,我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课题二“村镇建设水环境胁迫机理、水资源承载力测算及优化利用研究”课题绩效评价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专家组成员有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郑向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子祺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工程学院副书记濮励杰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孙金华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林章研究员、南京大学许有鹏教授、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注册会计师田雪。会议由郭子祺研究员任专家组长,项目管理团队、各子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今年体育界的盛事奥运会是在英国伦敦举行,除了有精湛的体育竞赛外,最受众人注目的就是开幕和闭幕式了吧!为此 Google 也把首页的图案换成 2012 奥运开幕式,其中出现的项目有足球、体操、田径、跳高、西洋剑以及篮球,根据 2008 年北京奥运的经验,在奥运期间 Google 也会不断推出新的 Google 涂鸦,想回味四年前的中国风奥运 Logo 吗?可以在 2008’s Google Doodles 里找到。 数城网是北京伟景行科技所开发的3D数位地球,也是中国第一个虚拟数字地球。只需透过Web界面,就能实现如同Google Earth的效果,目前数城网提供的搜索范围为中国大陆地区
莫斯科时间2016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Vladimir Fortov来函对郭华东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表示祝贺。 郭华东当选的学部为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科学部,此次当选地学部外籍院士的科学家共五名,另四位分别为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Kemper McNutt,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球科学家James William Head,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地球化学家Fernando Bea,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矿业学家Slobodan Vujic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结合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综合系统,是集数据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决策和显示地理参考信息的计算机系统。GIS也从最初的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宽泛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eo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其涉及的范围从地球表面发展到地下空间、海洋、大气层,乃至太空和微观的生物体内,其表达的方式也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乃至实时,从原来服务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发展到当下的“数字孪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今天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发来贺信,对北极站正式落成表示祝贺,指出北极站为中瑞双方的长远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预祝双方不断深化的航天领域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双边关系发展,并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北极站历经两年建设完成,由国家高分重大专项支持,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建设和运行任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在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基础上组建,于2007年8月27日成立,包括由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地球实验室4个科技机构,是运行与研究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它的组建,是中国科学院为了更好应对国际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发展潮流、贯彻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整体部署、建设好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是为实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空间科技等基地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 对地观测中心旨在开展航空航天对地观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和数据服务,保证卫星地面系统的规范、高效、高水平运行建立我国系列化、全时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库,实施新型数据管理分发方式和网络服务,向国内外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高水平运行,组织好航空遥感飞行试验,坚持公益性飞行和数据共享原则,为多用户提供高性能综合对地观测信息支持;进行新型遥感器的探索,综合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与围绕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建设的应用示范,实现在时间、区域、领域三个层次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国家空天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配合制定中科院及国家对地观测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发展战略规划,组织论证并协调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基础技术设施,开展航天、航空和地面各种数据集成与分析,形成面向科技界、大众和政府的强大演示能力,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记者12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12月15日,由该所承担建设和运行、国家高分重大专项支持的中国遥感卫星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根据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的消息,北极站历经两年建设完成,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