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
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厅获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近期对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工作,经测算,目前3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功能等级良好。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为5.87,健康等级为中,综合功能指数为7.80,功能等级为好;青海扎陵湖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为4.63,健康等级为中,综合功能指数为7.22,功能等级为好;鄂陵湖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为5.73,健康等级为中,综合功能指数为7.33,功能等级为好。 专家评价报告认为,青海鸟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状况较好,价值较高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20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今天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发来贺信,对北极站正式落成表示祝贺,指出北极站为中瑞双方的长远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预祝双方不断深化的航天领域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双边关系发展,并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北极站历经两年建设完成,由国家高分重大专项支持,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建设和运行任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在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基础上组建,于2007年8月27日成立,包括由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地球实验室4个科技机构,是运行与研究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它的组建,是中国科学院为了更好应对国际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发展潮流、贯彻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整体部署、建设好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是为实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空间科技等基地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 对地观测中心旨在开展航空航天对地观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和数据服务,保证卫星地面系统的规范、高效、高水平运行建立我国系列化、全时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库,实施新型数据管理分发方式和网络服务,向国内外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高水平运行,组织好航空遥感飞行试验,坚持公益性飞行和数据共享原则,为多用户提供高性能综合对地观测信息支持;进行新型遥感器的探索,综合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与围绕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建设的应用示范,实现在时间、区域、领域三个层次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国家空天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配合制定中科院及国家对地观测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发展战略规划,组织论证并协调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基础技术设施,开展航天、航空和地面各种数据集成与分析,形成面向科技界、大众和政府的强大演示能力,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记者12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12月15日,由该所承担建设和运行、国家高分重大专项支持的中国遥感卫星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根据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的消息,北极站历经两年建设完成,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
我国遥感卫星有了首个海外陆地接收站。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5日,由国家高分重大专项支持,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建设和运行任务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 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历经两年建设完成的北极站,是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
2017年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 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吉尔吉斯、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以发展数字地球科学与平台为核心,探索对地观测前沿理论与技术、大数据计算和空间数据密集型科学、多元数据集成与信息虚拟仿真,以及数字地球在全球和区域环境与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基础性问题,构建网络化、运行性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服务于国家全球化战略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科研工作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具体情况如下: 1)光学 对地观测前沿理论与技术方法; 1、已经或近期即将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 2、具有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背景、技术技能和科研经历; 3、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和项目执行能力; 4、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4)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复印件(应届生可提供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的相关目录)。 2、自发布招聘通知之日起,凡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1日
spContent=《地球概论》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的整体性知识的课程,属于地理与天文交叉的学科。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星空,虚拟有趣的天象,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本课程,会从中获益,会更爱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矿山的提出全球信息化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数字地图已成为地质资料成果发展的趋势各种计算机应用制图软件应运而生。计算机地质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软件学习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互联网+视频教学不仅能改善教学质量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的束缚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不再局限于教室在课堂内外均可开展讨论、咨询、教学互动等活动更能优化教学效果这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互动与加强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