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 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吉尔吉斯、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SDIM主任郭华东院士、三亚市人民政府谢庆林副市长、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主席Yoo Hang Kim教授、IRDR国际办公室Qunli Han主任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SDIM常务副主任陈方研究员主持。

郭华东院士指出,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减灾工作,DBAR已成立来自13个“一带一路”国家17位专家组成的减灾工作组,同时DBAR首批8个国际卓越中心(ICoE)中多个中心对减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DBAR的减灾工作不但有利于增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学减灾能力,也将为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2015-2030》在“一带一路”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谢庆林副市长表示,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城市。本期培训班的举办不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应对灾害的能力,也将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于2016年5月在京发起,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提供应对丝路环境变化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策支持手段。目前已成立7个工作组、2个任务组、8个国际卓越中心开展深度研究及科学合作。

开幕式后,系列培训课程正式开始授课,DBAR减灾工作组一带一路减灾研讨会议于同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