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dr
2017年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 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吉尔吉斯、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本报讯(记者丁佳)6月7日,第二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以“综合灾害风险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为主题,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张勤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六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将于2016年7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峰会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为主题,研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地球理论、技术与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峰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主办,由遥感地球所、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合办,由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承办
2020年10月13日,在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共同主办的世界遗产地灾后恢复空间技术监测应用培训班在四川阿坝州开幕。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高级专务刘建波研究员、HIST副主任陈富龙研究员、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副局长蔺文静等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 刘建波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遥感、导航等空间信息技术对自然遗产的监测和保护至关重要,希望学员加强学习和交流互动,学有所成
2017年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 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吉尔吉斯、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3月3日下午,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SC)首席执行官海德·哈克曼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就中国科协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合作事宜进行了沟通。ISC秘书处科学主任马修·丹尼斯、运营主任查尔斯·埃尔克伦、外联主任艾莉森·梅斯顿,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秦久怡、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顾雁峰、国际部和交流中心相关同志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