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
2017年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 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吉尔吉斯、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以发展数字地球科学与平台为核心,探索对地观测前沿理论与技术、大数据计算和空间数据密集型科学、多元数据集成与信息虚拟仿真,以及数字地球在全球和区域环境与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基础性问题,构建网络化、运行性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服务于国家全球化战略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科研工作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具体情况如下: 1)光学 对地观测前沿理论与技术方法; 1、已经或近期即将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 2、具有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背景、技术技能和科研经历; 3、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和项目执行能力; 4、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4)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复印件(应届生可提供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的相关目录)。 2、自发布招聘通知之日起,凡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成立大会7月24日在北京举行。 该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旨在利用对地观测中心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在世界遗产地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当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世界遗产地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手段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拜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并共同见证中煤国地控股有限公司与中铁资本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 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日期:2019-11-26浏览量:580 11月26日下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拜会了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宗言,双方就加强业务领域协同、开展深层次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中国中铁党委常委、财务总监杨良,总经济师马江黔;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范宝营,总会计师、党委委员于学平,副局长、党委委员徐小连,总经济师姚志祥,工会主席兼规划发展部部长于运强参加座谈。 赵平介绍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基本情况、“6+1”产业布局,以及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践行“地质+”发展理念,积极投身“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在中深层地热能“取热不取水”技术、干热岩资源开发技术和关闭矿山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希望与中国中铁加强合作,共同履行好央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本报讯 (记者 姜 超) 11月22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质量管理培训班在勘查研究总院举办,总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潘树仁出席并讲话。 本次培训班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召开,旨在深入贯彻总局“11463”总体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质量强局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质量竞争新优势,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培训班特邀中国质量协会总工程师、国家质检总局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讲师、工信部质量品牌课题项目评审组组长李晓飞,国家级QC小组高级诊断师及注册质量工程师王志敏,分别进行授课,对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并就质量管理小组基础知识及常见问题分析进行了阐释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为运行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研究,遥感应用及技术创新,为国家建设提供遥感数据与信息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等研究项目。 根据工作需要,院地合作与成果转化办公室公开招聘管理岗位人员1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8月17日11时56分24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踪、接收到量子卫星“墨子号”首轨数据,并将所接收的卫星数据实时传送至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墨子号”首轨任务时长约7分钟,接收数据量约202MB。经验证,卫星数据质量良好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为运行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研究,遥感应用及技术创新,为国家建设提供遥感数据与信息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雷达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侧重于遥感技术的应用性开发与转化,根据工作需要,特公开招聘技术开发助理岗位人员2名
刘鹏,男,工学博士,2009年2月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遥感图像质量改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了北京一号、CBERS卫星系列和天宫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同步噪声优化图像除噪和复原的超参数、在特定条件下色度融合与多分辨率融合的等价性、基于压缩感知的多时空遥感图像融合重建、基于多源数据先验信息的遥感图像盲复原以及基于对抗式生成网络祛除遥感图像的阴影和薄云等
“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将于2016年5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丝路认识——更快、更准、更广”为题,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联合我国相关部委、国际学术组织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办。 此次会议议题主要包括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观测、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观测、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世界遗产地保护、空间减灾技术与共享平台、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与适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