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演
临近空间大气同时受到来自上方的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影响,以及来自下方的地形、天气活动、重力波的影响,所以临近空间大气表现出非常复杂且多样的变化特征,临近空间大气密度作为表征临近空间大气的基本参数,可用于深入了解日地关系和圈层耦合的物理机制;另外,临近空间大气是空天飞行器的通过区域,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准确测量影响着空天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变轨控制、空间碎片的碰撞规避以及再入飞行器的返回控制等,因此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在工程应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因为探测技术的限制,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探测往往比较困难,实测资料较少。X射线掩星探测技术利用大气对天体X射线辐射的衰减特性,通过卫星平台实现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层析扫描探测,可有效解决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全球实时探测问题
7月末的白令海,寒风乍起、白雾常现。已从上海出发近10天的“雪龙”号到达了对北极科考具有重要意义的白令海。在白令海公海海域,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多项科考活动,成果颇丰、初战告捷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中国京津冀区域石家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集(2015)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京津冀区域石家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集(2015) 数据来自课题: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背景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浓度时空分布 负责人:宋涛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资助者:科技部。2012年以后观测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的分析方法,PM2.5/ PM10精度:+/-1.5ug/m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0.5ug/m3(24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分辨率:分辨率:0.01ug/m3。2012年之前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
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0月 3日生于广东大埔。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81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留学,1984取得博士学位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河流径流量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但青藏高原径流量数据获取、观测困难,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反演缺测区日径流量是一个科学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磊课题组与肯尼亚德丹基马蒂科技大学、水利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对青藏高原河流日流量估算的新方法进行了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和设计了适用于不同河流的遥感径流反算法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定量反演等先进技术,结合隐患点实况反演、灾害性天气风险识别、短时临近预报、次生衍生事件链分析、基于GIS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等技术成果,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韧性和监测能力三个要素,融合感知网络采集的实况监测数据与各类观测数据,从点、链、面三个维度针对点、面两个层面进行单灾种、多灾种综合分析,为全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灾害全要素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灾害态势分析服务。快速精准地向风险区责任人、应急管理部门传递风险警示信息和风险预警信息,实现“让自然灾害发现在开始之前、让救灾行动启动在灾害之前”的目标,让应急管理人员做到“应急情况心中有数、救灾部署全面精准”。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设计目标是围绕地质、水旱、气象、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的重大风险与隐患区域,构建起覆盖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的自然灾害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为及时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0月 3日生于广东大埔。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81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留学,1984取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