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当今一切以“成功”为导向的社会中,各个书店莫不堆满了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的书籍。而书中所举的例子也多半是在各行各业成功的人士:在商界是赚大钱的人,在政界是当大官的人,在学界是有大发明的人,在艺文界是得大奖的人……;似乎事业成功的人才是卓越的领导者。其实一般人很难具体地说出“卓越领导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倒是多半能够轻易地列举“拙劣领导者”的特质。因为多数人实际上接触过的领导者,似乎多半是拙劣的──即使是事业成功的领导者也不例外。这么多“拙劣领导者”有什么特质呢?随便一问就是一箩筐:

拙劣的领导者为什么这么常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只重视物质的成功,利益、效率与理性等商业价值,已经成为“成功学”的主流。慈悲与关爱等道德概念早已被人抛弃,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看到的,常常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主管即汲汲营营地追求私利。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辩称:“鉴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为了让组织生存,必须优先考虑经济现实,而不是道德和人道理想。”

《华尔街日报》以“取胜”与“竞争优势”这类字眼为主的报导越来越多,有关道德与关爱这些人性“善”的概念几已不复存在。连商学院的年轻学生们也普遍认为研究企业伦理是浪费时间,他们甚至十分鄙示这门课。研究发现这些未来企业领导人当中有三分之二对伦理毫无概念,价值观也十分脆弱──他们似乎已经注定将来会成为“拙劣领导者”。

1. 一味强调获利的商业价值,可能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甚至精神信念相互冲突。心存正直、诚实等价值观的个人,一旦进入为谋利而不择手段的组织,很可能必须面对强大压力,不得不以无情、甚至不道德的方式待人处事。

2. 为了扮演好职场角色,或为了遵从长官指示,我们有时会将“做一个好人”的训诫置诸脑后:为了晋升和保全工作,个人往往不惜违反原有的价值与信念,遵照群体或组织不道德的惯例行事。

《慈悲领导》一书企图为读者指点迷津:我们必须先是一个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的领导人,因为有效领导人影响他人的基本途径,就是以身作则。曼兹博士引用《圣经》的训示主张:领导不在于地位头衔,也不是权术运用,而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责任负担、一种信仰和理念。若不能具备可以接受的最低伦理与道德基础,即使拥有影响力,也不够格成为领导人──崇尚德行的承诺,才是真正领导的核心要件。

我们希望未来想成为“卓越领导者”的人们确实相信:财富报酬与道德行动之间不是必然对立,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生命的意义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商业成功,而是精神原则与价值。《慈悲领导》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一个“好人”的书,恰恰就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卓越领导人”的好书。

领导能力不一定靠天生,努力锻炼也可以创造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