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部长出叉子,到底要不要掰除?如何掰除?一篇文章全看明白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用途广泛,能创造极高的经济价值。

它营养丰富,既能用来食用,烹调美食,还能用来给牲畜当饲料,更能用来深加工成淀粉和酒精。

最近几年时间,玉米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原粮需求量日益扩大,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被称为农业软黄金。

虽然产业规模大幅增加,但是种植技术发展还没得到应有的匹配,特别是困扰基层生产者的玉米根部长出丫子的问题。

这就是学术上常说的玉米分蘖,限制植株成长,长势缓慢萎靡,产量和质量受损,经济效益大减。

问题原因

玉米是禾本科草本植物,分蘖是天生具备的能力,只不过经过持续的驯化改良,大部分玉米品种的分蘖能力都有减弱。

能分蘖的玉米,主要出现在根茎部的临界土面或者稍矮于地面,时期集中在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穗花期分蘖对产量无影响,不用进行防治。

品种选择。玉米品种间有差别,植株株型的高矮、抗病性、抗倒伏能力、成熟期和分蘖能力都有区别。

根据分蘖能力,顶端优势强的品种,养分主要供应至茎叶成长,分蘖能力弱;顶端优势弱的品种,根部获得养分充足,分蘖能力强。

种植管理。同品种玉米,因种植管理能力强弱不同,分蘖概率有差别,常见有不科学设置种植密度、除草剂使用不合理使用、病害滋生。

株间密度过宽松,根部获得养分大;苗期喷施除草剂,喷淋到幼苗,限制顶部生长;植株感染霜霉病和粗缩病等,顶端生长遭抑制,都易出现分蘖。

高温干旱。玉米植株苗期常受高温和干旱的胁迫,温度持续升高,田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快,旱情加重,幼苗主茎发育迟缓,顶端优势减弱,根部分蘖增加。

分蘖优劣

针对玉米分蘖能否掰除,不同种植群体的观点分化,支持不掰除的种植群体认为,分蘖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促进吸水吸肥。分蘖能产生较大的叶片数量大,覆盖玉米田,避免长时间阳光暴晒,水分蒸发,起调节墒情的用途。

因受到分蘖的影响,根系的数量增加,覆盖面积增大,能吸收更大范围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改善植株结构。分蘖致使叶片的面积宽大,能促进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开展,营养物质的转化、运输和使用的效率更高。

而且,分蘖能分流营养物质,平衡长势,避免顶端快速生长,出现旺长,进而使得植株长势矮壮,增强风雨天的抗倒伏能力。

反对不掰除分蘖种植群体认为:阻碍正常植株成长。分蘖出现的叉和正常植株形成竞争关系,争夺田间水肥和阳光,植株生长过程受阻。

无法形成果穗。大部分植株的分蘖都不能产生棒穗,主茎抽雄,分蘖就要逐渐失绿枯萎,这部分养分就能实现回流。

就算植株有棒穗,都只是顶部区域生长的小棒穗,还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咬,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很有限。

因此,正常情况,出现分蘖,掰除玉米分蘖耗时费力,浪费资源,分蘖的防除要放在日常管理过程。

只有产生的分蘖长势过旺,过度消耗土壤养分、水分和空间,限制正常植株长势,才需要掰除分蘖。

防除措施

玉米植株分蘖的防除要结合问题产生原因,开展防治措施,过程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选种播种。选择播种品种,要慎重选择分蘖能力差,甚至无分蘖的高产品种,能由根本上避免植株分蘖出现,避免繁重的劳动,减小劳动力投入。

播种玉米时间要适当延迟,晚播能避开低温环境对植株的刺激,还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促进光能的合理应用。

浇灌施肥。玉米植株幼苗期,降雨量丰沛,容易出现雨水积滞,要定期查看,开渠挖沟,排出积滞水分,增加植株抗逆能力。

施肥应尽量施用有机肥,科学合理追肥,追肥量过高,肥力过猛,植株长势旺盛,就可能分蘖。

病虫害防治。玉米植株苗期常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和黑根病等,要重视预防,发现病害要及时防治,别任由病害扩散;

常见虫害有地老虎、蝼蛄、蜗牛和蚜虫等,发现虫害,要对症选择灭虫谱广的药剂,注意合理控制浓度,适量用药,谨防药害危害植株。

中耕拔除。如分蘖问题严重,就要把分蘖拔除,要不产量质量就要下降,需结合中耕,宜进行人工拔除。

拔除时间要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后至下午9点前,再培土促进长势,如田间缺肥,还要适当追肥,促进植株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恢复长势。

最后要说,玉米植株根部的分蘖问题能防能控,根部产生分蘖利弊要辩证看待,不能盲目跟风,只是直接暴力掰除。

而是要因时、因势、因地,视玉米植株的实际情况,根据植株的长势、肥情和墒情,决定是否掰除分蘖。

来源:老农民说事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