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这款“糯叽叽”小吃,让我做梦都在流口水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地区的特产食物不同,饮食习惯也会有所不同。有这样一类风味,既是地道的街头小吃又可以当作家庭的日常食物。它由谷物制成,塑块成形,南方人统称为“粑粑”。

粑粑是非常有名的特色传统小吃,各个地方的粑粑凭借自己独有的口味得以“出圈”,贵州清镇黄粑,四川有泸州黄粑,其种类繁多,碗耳糕、豆沙窝等,口味多变,但味道却互无关联。它们做法虽不一,但主材料都均为糯米和粳米。

这次《风味原产地·贵阳》又携手老朋友“风味美食联盟”成员美的智慧集成厨房·悦家套系,一起追寻那尽心又“造作”的美味——黄粑。

首先要将黄豆洗净浸泡3天,去杂变软后,与粳米对半打磨成糊状浆体,再加上冰糖混合打浆,将糖浆与黄豆米浆混合搅拌。把握冰糖的用量,让甜恰到好处是黄粑调味的最高标准。

家住贵州清镇的李奶奶和她的老伴是制作传统黄粑的老匠人,每逢闲暇,他们总会做上一些供自己平日里吃,有时候可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黄粑的制作工序虽不繁杂,但却耗时很长。

李奶奶总能把握好每个制作时机,在混合浆汁未凝固前,立马倒入蒸好的糯米中进行搅拌,充分混合食材。混合好的米团,还需要再次塑形,这道工序有时候需要一家人一起参与。拿捏起混合米,用双手反复拍打,反复压实,大小均匀成团后,用玉米叶将其包裹捆扎。到了这里,黄粑的初步制作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的过程。

初步制好的黄粑放入蒸锅中,经过至少17个小时的发酵和蒸煮才能最终制成。刚出锅的黄粑,通体黄亮,内外呈现诱人的焦糖色泽,可直接食用。甜香和糯香透过湿热玉米叶蒸腾而出,远远便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谷物风味。口感黏糯,异常紧实,令人垂涎欲滴。

黄粑的食用方法丰富多样且十分方便,通常用细线将其切成片,或蒸、或煮、或炸、或烤。本以为刚出锅的黄粑直接食用已经足够黏糯,但当地人还有更极致的偏爱,比如放几片在炉子上,炭火烘烤,高温让黄粑的外皮更加焦脆,内部韧性再次提升,吃起来外焦里嫩,味道清香软糯,还健康营养,上到八十岁老人,下至五岁娃娃都十分喜爱。

粑粑的起源,或许源于人们对谷物风味的不断拓展,如今它们更像生活的多彩点缀,黏黏糯糯的清镇黄粑,在保留食材本色本味的同时,也包裹着人和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尤其是对于平日里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来说,勾起舌尖上的情怀,只需吃上一口地道的家乡美味。

作为“风味美食联盟”成员美的智慧集成厨房·悦家套系联手《风味原产地·贵阳》,将萃取贵阳美食精华,统统复刻在美的美居APP里,展现贵阳独特的烹饪手法和饮食习惯,在平凡美食之中发掘无穷智慧。

我们对贵阳念念不忘,当然不只是因为黄粑啦~贵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风味,等待我们去挖掘。7月20日中午12点,锁定腾讯自制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贵阳》,与“风味美食联盟”成员美的智慧集成厨房·悦家套系一同品味更多贵阳里的舌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