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胶东方言(七)玉米

据考证,玉米大约在1531年传入我国的广西,传入胶东的时间大约在清初。

玉米,威海方言叫“苞米(bào mǐ)”,又称“棒棒儿(báng bang er)”。

玉米之所以被称作“苞米”,是因为玉米果实外面有苞叶,这是玉米区别于其他作物的显著特点。苞:标准读音为bāo,指花托下面像叶的小片。


包在玉米果实外面的叶子,威海方言叫“棒棒儿苞(báng bang er bào)”或是“棒棒儿叶儿”,棒棒儿苞的用途非常广泛,晾干后经过修剪可用于编制各种家居用品,比如这个圆形的坐垫就是棒棒儿苞编制的,威海方言叫蒲团(pū tān)。

蒲团


棒棒儿苞经修剪后可用作蒸面食时垫底儿的材料,威海方言又俗称“桲椤叶儿(bó luo yě er)”。

玉米芯是由玉米穗轴生长而成的圆柱状结实的纤维组织,俗称“棒棒儿穰子(báng bang er yàng zi)”。

玉米的果实前端有由玉米的花头和柱头变化而成的须状物,叫玉米须,威海方言俗称“棒棒绒子(báng bang yòng zi)”,也叫棒棒缨子(báng bang yìng zi)。缨:标准读音为yīng,《说文》释义“冠系也”。威海方言保留了古义。凡是长在植物端部的如装饰物的东西,威海方言都形象地比拟为“缨子”。比如萝卜叶子,威海方言叫“萝卜缨子”。


反枝苋,威海方言叫缨缨谷(yìng yìng gǔ)。这是因为其穗状花序生于顶端,呈直立状;又因其花穗形状与谷穗同,故名。同理,狗尾巴草威海方言又叫“毛谷缨(mào gu yìng)”。

回过头来还说玉米。玉米碾碎后得到的粗颗粒叫“棒棒儿碴子(báng bangt er chá zi)”,得到的细面粉叫“棒棒儿籺 米乍(báng bang er gě za)。棒棒儿籺 米乍熬出来的稀粥,威海方言叫籺 米乍米汤。

这个字打不出来。

籺:标准读音为hé,民国版《牟平县志》记载方言读作gě,《集韵》释义“奚结切,屑米细者曰籺”。米乍:《集韵》释义“壮加切,滓也,通作渣”。

籺 米乍米汤

某百科将“籺 米乍米汤写作“葛子”,这是典型的记音词的做法,是错误的。葛子是一种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植物,以后会谈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