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各县区地方农特产品之二——黔西黄粑
黔西县位于贵阳市西北部毕节市东部,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境内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盛产大豆、稻谷、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发达,地方农特产品尤以黄粑较为出名。

说起黔西的黄粑,当地还流传着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深入黔中腹地期间,一日蜀军正在做饭,突遇敌军来袭,于是蜀军顾不上吃饭就外出迎敌。但正在煮的米饭和豆浆这些咋个办呢?火头军为了防止米饭不馊,就把豆浆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待到蜀军战胜返回,米饭已经蒸煮了很久,变成了色泽黄润、甘甜香软的另一番模样,士兵们还以为是诸葛丞相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高兴地将这些美味一抢而光。这种做法在军队传开后,后续也传到了民间并世代相传,才有了如今的美味黄粑。

小时候的农村,要想吃到黄粑可不容易,必须要等到过年才可以吃到。每年过年,家人就会用糯苞谷、糯米、黄豆等农作物用石磨磨成面,混合加水再捏成一团一团的,再用玉米壳包裹好后放进甑子进行密封,然后进行长时间的蒸煮,一般都要经过一晚上以上的蒸煮,让糖分完全分解和发酵,变得香而糯。这样蒸出来的黄粑,黄润而香甜,色香味俱全,这颜色和味道,完全就是靠这漫长的蒸煮才出得来的。

为什么要过年才可以吃到黄粑呢?一是做黄粑比较麻烦,要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平时农民都忙于农活没时间做。二是冬季过年了气温比较低,当时也没什么冰箱之类的,黄粑易于长时间的存放不易发霉。三是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没什么待客的东西,做点这些有客人也可以有点吃的。如果正月家里有客人来时,除了安排吃饭以外,就会拿几个黄粑切成片来用火烤、用油炸,或者用甜酒煮,反正吃法比较多的,香味也很诱惑人,滋味都是很可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想吃点黄粑这些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商店里随时都可以购买得到。在毕节市的黔西县,黄粑甚至变成了工厂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和商品化经营,一年四季都在生产和销售。其中以赵老五为代表的黔西黄粑,经过多年的改良和营销,已成为贵州非常有名的小吃。再经过人们的口碑相传和不同宣传媒体的不断进行外宣营销,黔西县黄粑早就已经闻名千里之外,香飘万家之中,成为我们贵州省的知名旅游商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我们招待客人和馈赠亲朋好友的高档礼品。

如果你对我们的黄粑感兴趣,可以去相关的特色产品营销店了解了解,或者到淘宝这些网络营销站上去看看,时间允许的话你还可以到我的家乡走一走,亲自感受感受黄粑的绿色生产工艺、品尝品尝独具特色的美味特色农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