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果
近日,第二届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遴选暨第五届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决赛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经过角逐,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玉龙获特等奖,杨晶获一等奖。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共5门课程3个组别,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历时两个月,由评委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并结合教师的仪表、语言、PPT、板书等现场教学进行综合评分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学校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辽宁理工学院多媒体教学大赛,历时一个月,经各学院初赛选拔,共有10名教师进入了校级决赛。12月17日,在综合楼612会议室,学校举行了2020年度辽宁理工学院多媒体教学大赛评审会,副校长卫绍元、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了评审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赵辉主持。 本次评审采用参赛教师提前录制参赛作品,现场展示参赛视频的方式
(现场咨询或报名最少需提前一天预约) 郑大远程教育不受时空约束,学习方式更为便捷,是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方式。虽然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可选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从问鼎教育目前报名的学生人数来看,远程教育是最受欢迎的。所以,选择**方式方拿国家认可专本科学历,郑大远程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所述孔为毛囊的口部,为毛发根剥离后的皮肤纹理表面的孔状结构。 不同的种或个体由于孔隙收细毛孔方法的遗传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颗粒表面结构大小和排列形式。 就人类而言,毛孔形态的差异是由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衰老和后天损伤决定的
【领知中心讯】本校自97学年度起,为提升学生品德教养、重视校园伦理、落实勤学美德,推动“勤学有礼模范班级选拔”,以师长针对学习氛围进行评分,以及班级出席率作为评比标准,并设置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全校各班级参与。 97学年度第一学期共计26个班级参与勤学有礼班级决选,最后由:外文一、材料一乙、风保一乙、会计一甲、资电一丙、运管一乙、纤复三乙、土木一甲、土管一乙、土管二甲、财金一甲、电机一甲、运管四甲,计13个班级719位同学,获得荣誉奖学金。 在获奖班级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四年级唯一参赛班级-运管系四甲,班代庄武勋同学表示:“班上决定参赛后,四年级学生之出席率与学习力,确实有不被看好的声音,但班上同学在班级干部努力带动下,成功加强同学的向心力与出席状况,终于获得奖学金
党委(董事长)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1989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1989年7月至1993年10月供职于甘肃省化工机械厂,历任厂质量管理中心技术员,容器分厂助理工程师等技术职务,参与过玉门炼油厂、兰州炼油总厂、金昌化工总厂、庆阳石化企业、宁夏化工厂、刘家峡化工厂、青海盐湖钾肥等企业多种型号大型石化装备的制造及质量检验工作,两次获得厂级“先进工编辑”称号。 1993年10月至1999年8月兰化职工大学任教,从事化工设备、化工机器、腐蚀与防护、化工机械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获得优秀经理、优秀班主任、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青年经理讲课比赛二等奖等称号。 1999年10月至今,在威尼斯网站任教,2001年至2011年担任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职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期间主持完成“国家数控紧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数控技术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多次获得学院优秀经理、优秀教研室主任称号,2010年获得甘肃省师德标兵称号,5次获得甘肃省数控大赛优秀引导经理称号,1次获得甘肃省“挑战杯”优秀引导经理称号
以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督导结合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过去教学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体要求和教学督导室工作职责,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1. 深入教学一线,督导教学全过程,抓好教风、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保障的督导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给每一名学生最有营养、最富价值的“一滴水”,黎七雄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他博览群书,广泛查阅,备课笔记详尽细致,以便课堂上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知识
本学期教务处在学校正确领导下,在同事的大力协助下,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学生服务,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学期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现就本学期的工作加以总结
2005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实现自我、终生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1]此后一些国家和组织也相继提出了具有不同价值追求和具体内涵的核心素养概念,它是各个国家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制定的来源。2016 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提出了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2]它是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和评价改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