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史月军,男,河北高邑人。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研究员。2016年6月于华中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系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7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5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23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项、青年科学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20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项、课题10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400篇,其中SCIE收录2684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位、全国高校第11位;19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08项、国际专利授权19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176项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承受住巨大力量的新型软性材料。这种新型水凝胶被称为“超级果冻”,它在被巨大的压力碾压时能够不被压碎。 这种水凝胶的含水量达80%,是以特殊的可逆**联剂让里面的分子链接起来,借由这种链接使其材质在抗压之余,还能保持柔软与弹性,以及拥有可伸缩与自我修复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近日对外公布,中文大学医科生高浩在研究人脑神经网络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或许有助于解决自闭症与帕金森疑难杂症。 今年二十七岁的中大医学院三年级学生高浩,2005年凭借优异成绩入读中大医学院,接受两年医学临床训练,并在2008年暂时中断了医科学习,到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主修脑神经科学。留英期间,高浩与团队找来不同年纪的活老鼠,测试他们的视觉反应,发现刚出生小鼠,在睁眼观看世界,接收外界讯息后,其脑部神经渐渐会组成成熟的网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625105、21805241)的资助下,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的团队在无机材料合成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无机离子聚合反应的新概念,利用无机离子寡聚体的聚合与交联实现复杂形貌材料的连续结构制备。相关成果以“Crosslinking ionic oligomers as conformable precursors to calcium carbonate”(以离子寡聚体为前体交联制备碳酸钙)为题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在Nature(《自然》)。论文链接:[URL] 无机材料合成一般遵循“成核与晶体生长理论”,往往得到微米尺度粉末颗粒
谷保静,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聘教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政策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Food等重要期刊
临沂大学是山东省属普通高校,山东省特色学校。学生就业创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建有9个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5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4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11项;在沂蒙文化、肿瘤诊疗、智慧物流、教师教育、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在中生代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5篇,“自然指数”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给胚胎干细胞(ESCs)施加一个微小的机械力,能引起胚胎干细胞强烈的生物学反应,并引导其向特殊的方向分化。该研究或许能应用到开发治疗性的克隆和再生的药物上。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
王恒 男,博士,副教授、特聘研究员。200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到2016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到2020年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0到至今,任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具有复杂结构配位超分子的自组装,配位驱动自组装构筑构象精准聚合物、配位超分子的表界面逐级自组装等
《自然》(Nature)近日宣布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论文形式——注册报告(Registered Reports),这意味作者可以在得到实验结果并对其分析之前投稿,如果研究问题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通过同行评审,期刊就承诺发表论文,而研究结果本身的“好坏”则处于次要地位。目前,《自然》可接收认知神经科学领域(cognitive neuroscience)以及行为和社会科学领域(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的注册报告投稿,将来则计划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以及其他类型的研究。 《自然》称此举部分是为了解决学术界的发表偏倚问题:编辑、审稿人和作者形成的体系倾向于发表阳性结果而非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