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同济医学院七七级三大班在美国聚会刚结束一个月,国内传来了一条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我们班的马丁同学,经过八年努力奋斗,终于在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医药卫生部第三轮投票中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消息传开,同济海内外校友群情沸腾,我们三大班同学更是欢欣鼓舞。日前,中国工程院正式宣布了马丁与其他55位学者增选为院士的喜讯
陈婷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细胞与发育学专业,后曾就职于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 )Elaine Fuchs实验室,从事以皮肤干细胞激活与自我更新机制的研究。目前已在Nature、Cell Stem 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PNAS eLife 等杂志发表文章
黄飞鹤2005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2016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Polymer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获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9年获德国Bruno Werdelmann Lectureship Award。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两亲分子、柱芳烃超分子化学、以及非多孔自适应晶体
公司的顾问团队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学者组成;刘明耀教授目前担任邦耀生物的首席科学家,为国家特聘教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更多优秀科学家们的加入,为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公司运营及投融资经验,涉及生物医药、大健康、房地产等多领域,全面负责公司整体运营
近年来,一批“90后”青年学者不断走向学术前台,同时他们也受到外界舆论高度关注。南方医科大学近日引进的李琳教授便是最新一例。 澎湃新闻注意到,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9月16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董全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系统及关键储能材料研究,主持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厦门市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研究。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方面以特有的聚合物固态化技术,实现具有高比能和高功率的单片电芯;对新一代高比能电化学体系开展了系统性工作,通过提出的“单位点活化”、“双位点耦合”、“双功能催化”、“增强吸附”等,发展高性能锂硫电池;构建多功能仿生结构氧电极,开发新型锂氧电池;为实现既具有高比能量又具有高比功率的“兼高”电化学储能目标,设计制备基于新概念的储能新材料、构筑电化学储能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其主体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北京搬迁而来。研究所具有很好的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天体化学、高温高压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以及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挂靠单位;作为主持单位取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研究所工作的12位科学家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具有一流的科研仪器和配套的科研设备设施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了第二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有22项申请获批立项,立项经费275万元。其中,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项,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1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至此,本年度我校共有127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资助,立项经费1671万元,立项数与立项经费再创新高,分别较去年增长21%和54%
Hverfjall火山位于南部,Myvatn自然浴场位于场地东南部。为了在游客和周围景观之间创造更好的互动,餐厅不仅用作餐厅,还用作礼堂。自然场景是演员在舞台上,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对称、分节、运动……这些特征对大多数现代动物来说,已经成为它们的“标配”。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化石标本显示,在5.5亿年前,这些特征才第一次同时“装配”在动物身体上。 一条奇特的虫子长眠在行进途中,它两侧对称的分节形态和最后行迹同时留在了埃迪卡拉纪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