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
11月19日下午2点,河南大学张宝明教授为beat365作了题为《在“改造”与“辅导”背后——阅读史视野下的》的讲座。beat365党总支书记高晓东、院长宋祖华、新闻系黄建远、beat365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院长宋祖华主持。 张宝明认为,《新青年》办刊经历了由松到紧、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编者、作者、读者三者的关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的
笔者以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对“诗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诗歌”是什么?与“文学”有什么关系?如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什么?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笔者深以为然,并作出如下分析: 从历史和考古学来分析:诗是最早以文字为形式的艺术种类,尤其是在初民时代,诗更像是一种形式,将人类遇到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是学问经验,以诗的形式写下来,其中带有艺术性质的文字,如原始歌谣,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最终发展成诗歌; 上述观点是,目前全世界学界共同认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诗的具体演变、创作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定分歧; 《诗丶大序》(亦称《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洪涛,2001,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古典文学知识》2001.03 洪涛,2003,浮沉中的身体,《作品与争鸣》2003.03 洪涛,2004,道家自然理路的历史演进,《江淮论坛》2004.05 洪涛,2004,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的传奇,《电视研究》2004.07 洪涛,2005,我和友情有一个约定——电视剧《香樟树》的文本解读,《电视研究》2005.02 洪涛,2007,有情无情:佛道渗透中的沉沦与超越,《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01 洪涛,2008,大学课堂应该有吸引力 《江苏高教》2008.03 洪涛,2009,以情为本:理欲纠缠中的离合与困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2009.05 洪涛,2009,以情为本:理欲纠缠中的离合与困境,《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9.24 洪涛,2009,以情为本:理欲纠缠中的离合与困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9.12 洪涛,2010,情、形焦虑:诗歌衰落中的回归与转向,“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0.10南京) 洪涛,2012,文学教育的爱与怕,《耕读偶记--文学研究与教学》2012.03 洪涛,2020,以禅喻诗:严羽的诗学思想及其文化旨趣,《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05 1.2018,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8ZDA239 2.2019,江苏诗史,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WMB042
运用人类学民族志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意象派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美国的译介、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为例,细致勾勒了各种“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特征、诗学理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在跨太平洋的翻译、重新 书写和民族志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挪用、戏仿、想象等“位移”现象,并分析了这种“文本旅行”背后的各类“民族志编者”们的身份、语境、动因,从广阔的理论视野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在跨太洋位移中获得的 重生。 abstract = "运用人类学民族志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意象派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美国的译介、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为例,细致勾勒了各种“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特征、诗学理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在跨太平洋的翻译、重新 书写和民族志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挪用、戏仿、想象等“位移”现象,并分析了这种“文本旅行”背后的各类“民族志编者”们的身份、语境、动因,从广阔的理论视野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在跨太洋位移中获得的 重生。" N2 - 运用人类学民族志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意象派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美国的译介、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为例,细致勾勒了各种“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特征、诗学理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在跨太平洋的翻译、重新 书写和民族志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挪用、戏仿、想象等“位移”现象,并分析了这种“文本旅行”背后的各类“民族志编者”们的身份、语境、动因,从广阔的理论视野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在跨太洋位移中获得的 重生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书《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现场举行,活动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主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诗人邱华栋出席发布会,他说:“《中国诗歌田野调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诗学评论集。它的特别在于周瑟瑟在诗歌现场发现问题,并在写作中试图去解决,比如当代诗歌的语言、写作方式、诗歌与人的关系等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他敢于去思索并且以行动来回答,这是一部以多种角度与方法来回答当代诗歌问题的书,一部给当代诗歌带来启示的书,不同于学院理论研究,也没有诗歌时评式的空泛
陈志锐赠予新加坡金禧国庆的礼物是201首诗。书名《狮城地标诗学》,分四辑:历史地标、民生地标、文化宗教地标和旅游地标。以诗之精致,图文并茂,展示新加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展示的关于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旅游的、民情的、审美的,甚至于文献上的内涵与意义
全书共29万字,分16章。 本书尝试以“经学体制”这个主轴来论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内容包括中国人几千年来独特的宇宙观,上下等级森严的宗族、法政、户籍及赋税制度,以及影响深远的科举、诗学传统及医卜星相等形成之发源。作者推翻了汉武帝“独尊儒学”的说法,认为反而是“广延百端之学”
《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90年代,汉语思想界、学术界最显明的特征:对“主义”的讨论,更关注、进入对具体“问题”的推进、考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考量置于全球化的视域中,其思想资源也显示了多元化,对于各种思想资源的汲取、清理、运用也更显突出,无论在西方治学上还是在国学研究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本丛书就是这些成果的林林总总,其积累涉及哲学、诗学、社会思想诸领域,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学者在切实推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功夫之所在。 这段时间在如此浮躁的心态下,还能坚持读完,其中关于语言学、法学、社会理论的内容,基本上是囫囵吞枣
受到广泛肯定的杨识宏,曾经受邀到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哥斯达黎加国家美术馆、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法国巴黎欧德耶艺术空间、日本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及上野之森美术馆、韩国汉城国立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2013 年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挑选杨识宏为华人艺术平面绘画类的代表人物,花费一年的时间造访他纽约的创作环境和他在第55 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文化.精神.生成》的展出,并走访上海、台北等地制作《华人艺术纪》专题节目勾勒他的创作生命,在全球28 个国家播放。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今年搜集他1960 年代到2014年的作品,以文献、回顾的概念策划《复调的诗学-杨识宏个展》,以求全面呈现他的创作轨迹和他在艺术界活跃的这半个世纪,这些成就也已得到许多国际藏家的关注
作者从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析论中国诗学的精神方向,着重“情景交融”的理论探源、理论基础,并兼论王夫之的诗学体系。 中国文学传统,以抒情诗为胜场,对于抒情诗的体式、美学分析,与由之而来的对抒情传统之批评与讨论甚多;尤其情与景的关系,向为中国诗歌理论里的关键问题,宋以后的诗评家常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事实上,汉魏六朝的学者早已在“比兴”和“物色”问题上讨论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