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对“诗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诗歌”是什么?与“文学”有什么关系?如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什么?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笔者深以为然,并作出如下分析:

从历史和考古学来分析:诗是最早以文字为形式的艺术种类,尤其是在初民时代,诗更像是一种形式,将人类遇到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是学问经验,以诗的形式写下来,其中带有艺术性质的文字,如原始歌谣,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最终发展成诗歌;

上述观点是,目前全世界学界共同认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诗的具体演变、创作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定分歧;

《诗丶大序》(亦称《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诗序》中也有进行补充:人生来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达,有表达就有诗歌,最恰当的语言节奏和内在节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识行为;

古希腊人将诗定义为“模仿的艺术”,其中“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心理活动,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类似于“雕塑”“绘画”类的“再现”艺术,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现”外界事物的印象;后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分析:

简而言之,诗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