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钱钟书先生(1910-1998)江苏无锡人,幼承家学,清华毕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学识渊博,为现代中国少数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其学术著作《谈艺录》与《管锥编》已成为经典之作,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号称“钱学”,在国际上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学问之人。钱氏的文学创作也脍炙人口,长篇小说《围城》尤闻名于世,曾拍成电视连续剧,几家喻户晓
骆一禾,当代青年诗人,1961年2月6日出生,小时候曾因父母下放,而成长于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之上。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中国文学专业。1984年9月毕业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
当今诗坛,流派异彩纷呈,主张莫衷一是,值此新诗百年之际,我们需要“合璧东西”“融合古今”“合一天人”“随物赋形”,“融合民族和人类,融合诗歌和理想”,创作出一种大诗。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谢冕在《大时代需要“大诗”》中说:新时代呼唤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气魄”的“大诗”。世界诗歌运动总协调员费尔南多·伦德在《世界诗歌运动宣言》中说:我们对世界诗歌革命的呼唤源于内在和祖先的震撼,寻求一种集体意识的转变,走向一种更加博爱和团结、精神和人性的行为
钱钟书先生(1910-1998)江苏无锡人,幼承家学,清华毕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学识渊博,为现代中国少数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其学术著作《谈艺录》与《管锥编》已成为经典之作,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号称“钱学”,在国际上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学问之人。钱氏的文学创作也脍炙人口,长篇小说《围城》尤闻名于世,曾拍成电视连续剧,几家喻户晓
为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加深学生们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2021年5月13日下午4点,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文学院于文致楼101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诗歌与诗论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戴厚世老师主持,主讲老师为云南大学东陆书院的施惟达教授。文学院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有人写诗》(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诗意地活着!翻开本书,沿着生活的鸡毛蒜皮,走进纯粹诗意的世界!附赠新书对谈手册!)华楠【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有人写诗》是华楠的首部诗集,收录了其近三十年间创作的179首诗歌,20篇诗论。 所谓又忙又乱的生活,就是被欲望和恐惧驱使的生活,无人从此处逃逸。而所谓欲望和恐惧,则是语言制造的幻象,即便看透,依然无法穿透
笔者以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对“诗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诗歌”是什么?与“文学”有什么关系?如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什么?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笔者深以为然,并作出如下分析: 从历史和考古学来分析:诗是最早以文字为形式的艺术种类,尤其是在初民时代,诗更像是一种形式,将人类遇到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是学问经验,以诗的形式写下来,其中带有艺术性质的文字,如原始歌谣,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最终发展成诗歌; 上述观点是,目前全世界学界共同认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诗的具体演变、创作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定分歧; 《诗丶大序》(亦称《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作家简介: 骆一禾,男,1961年2月6日出生,北京人,小时曾因父母下放,去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中国文学专业。1984年9月毕业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
作者从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析论中国诗学的精神方向,着重“情景交融”的理论探源、理论基础,并兼论王夫之的诗学体系。 中国文学传统,以抒情诗为胜场,对于抒情诗的体式、美学分析,与由之而来的对抒情传统之批评与讨论甚多;尤其情与景的关系,向为中国诗歌理论里的关键问题,宋以后的诗评家常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事实上,汉魏六朝的学者早已在“比兴”和“物色”问题上讨论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教育部主办,欢迎关注“光明学人”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gmxr2017@126.com 霍松林,字懋青,1921年生,甘肃天水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