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
骆一禾,当代青年诗人,1961年2月6日出生,小时候曾因父母下放,而成长于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之上。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中国文学专业。1984年9月毕业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
《奇迹课程正文行旅》 《奇迹课程》在人类灵性进化史上的贡献可谓史无前例,而《正文行旅》乃是《奇迹课程释义》三部曲的完结篇。肯恩由文学,诗体,音乐三重角度,依循各章节的主题,提供了“重点式”以及“全面性”的导览,帮助学员深入奇迹三昧,沉浸于智慧与慈悲之海。 这部行旅可说是肯恩一生教学的智慧结晶,奇迹学员浸润日久,必会如他所愿: 奇迹,发自心灵,必将流向心灵
陈奇云,曾任澎湖公学校教师,因与该校女老师相恋,遭女方家长反对,加上工作不顺,于是两人双双离澎,定居高雄。1920年代日本传统文学因新式教育的推动,在台湾渐流行,俳句、短歌成为台湾青年模仿的诗体,陈也开始俳句、短歌的创作,后因加入日人多田利朗主持的“南溟艺园”,才走向新诗写作,昭和6年(1931),其日文诗集《热流》出版。 陈奇云的《热流》可说是当日台湾新诗坛的先锋之作,在1930年代就能出版自己的诗集,可见其诗作有相当的水准,诗人羊子乔归纳出《热流》中诗作的特色,一为反映被压迫者的心声,另一方面为浪漫情调的自然流露
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 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高山上的岩洞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鉴于108新课程实施,艺术领域之课程发展应可与不同科教师共同协作,开发跨领域之美感课程。本次课程设计以视觉艺术学习为主轴,并规划进班实作九年级一个班级,课程进程涵盖数学领域、综合领域、语文领域,期能凝聚校内教师建构跨科目及领域导向的实作课程。 本次课程发展乃依循艺术领域之核心素养,强调著艺术学习与生活、文化的结合,破除仅以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并兼蓄总纲提及的三面向核心素养“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
作家简介: 骆一禾,男,1961年2月6日出生,北京人,小时曾因父母下放,去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中国文学专业。1984年9月毕业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
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举办的《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包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原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6大门类的30篇作品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的10部中篇小说入选。 据北京日报30日报道,本届评选始于2020年3月份。候选作品参考了作品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如转载情况、读者反馈、文学界各方评价等,由《北京文学》编辑部集体讨论确定
《木兰诗》PPT课件4 花木兰是北朝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而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他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是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历史剧,被***评价为: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不过郭沫若虽然学术贡献突出,但其为人颇被世人诟病,其原因主要在于郭沫若曾经抛弃了日本的结发妻子,很多人因此质疑他的人品。 郭沫若早年在嘉定高等学堂学习,从小就接触了民主思想,成年后郭沫若曾远赴日本留学,在九州大学学医,后来五四运动爆发,身在日本的郭沫若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这个时期的郭沫若身上有一种狂飙突进、追求个性的浪漫精神,这种不同于日本人的特点让他获得了少女佐藤富子的青睐
伊沙推荐:本诗结尾大好,是个经典,标志着作者升段。诗人都知道大手笔,绝大多数不知道大手笔也须大雪无痕,这就是大雪无痕中的大手笔,当然也只能由口语诗人写出。 况禹点评《新诗典》蒋彩云《白墙》:我们总是难免在生活中遭遇愤怒或哭笑不得的一面,地方管理的****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