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
近日,一个以德国科学家为主的欧洲研究团队在微重力下的量子气体(QUANTUS)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仪器,其可在失重条件下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科学家希望借助这种零重力下的超低温量子气体研制原子干涉仪等高精密测量仪器,以用于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同时解决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基础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科学》杂志上
新浪科技讯 2019年8月31日7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和潇湘一号07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三江集团所属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为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等特点。 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和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潇湘一号07卫星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每日的工作生活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科学实验之余,通常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娱乐项目。好消息是,NASA将于近日向国际空间站送去一打葡萄酒
Abstract 三维旋转生物反应器(rotating bioreactor)在无外部机械搅动的情况下通过培养液的旋转流动可以使反应器中的细胞聚合体处于悬浮状态这种培养环境有利于移植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均匀分布以及营养物质的更替同时其对细胞产生的破坏性应力可以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相对于动、静态组织培养系统旋转细胞培养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能提供一个适于细胞聚集、三维生长和细胞分化的较低的应力环境这使得其与细胞或组织的行为与在体情况更为相近。它不仅用于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而且用于地面的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一个铭刻在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时刻,神舟八号宇宙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继神七成功发射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已日趋成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神舟八号的成功发射,谱写了一曲我国航天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
水都网讯(厉国福)为帮助学生了解太空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10月12日下午,市实验小学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现场直播。 直播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为学生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等现象,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观看直播时,学生目不转睛,兴趣盎然,不断思考并提出诸如在空间站看到的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和地球上一样吗?会调头的扳手为什么那么神奇等问题,无不透露出学生对太空的向往、对宇宙的好奇与惊叹
新华社电 美国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6月4日脱离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开展第三次“纵火”实验,以了解太空微重力环境对火情的影响。 美国东部时间6月4日9时10分,国际空间站飞到南大西洋上空时,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操作巨大的机械臂,将“天鹅座”飞船安全释放。飞船上装载着从空间站运出的近两吨废弃物,这是“天鹅座”迄今7次货运任务卸出空间站废弃物最多的一次
第十二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2月11日采用线上方式成功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原计划于2021年9月在广西桂林举行,因疫情影响两度延期,最后改为线上形式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官方科普微博@航天五线谱 公布了一张图片,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那就是超高清的中国空间站超高清示意图。 官方表示,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年底完成T字构型建造,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立方米。 内部将配置2个航天员出舱舱口和1个货物气闸舱,并提供6个睡眠区和2个卫生区,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可以说是太空别墅了
该设备集清洗、灌装、旋盖于一体,适用于各种纯净水、矿泉水、果汁饮料、茶饮料的灌装生产。本机经部分部件简单调整,也可用于纯水、矿泉水的灌装生产。采用微重力负压灌装技术,灌装更快速、稳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