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式
任务简介:发射失败,飞行45秒后火箭的整流罩过早分离,卫星注入近地轨道。中方认为,飞行45秒后卫星发生爆炸,使整流罩过早分离,但火箭仍然将卫星残骸准确地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制造商美国休斯航天与通讯公司认为长二捆火箭越过环绕西昌发射场四周的群山后,遭遇风切变,因火箭制导系统设计中的欠缺,导致整流罩过早分离
曾经亲眼目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9月27日,又见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0次发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第38次成功发射。 1996年10月20日,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是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第17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写下了中国航天连续成功记录的第一笔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是一家大型综合研究院,负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设计、研制、生产及测试。该研究院在任务分析、飞行结果评估及发射场操作方面经验丰富。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目前拥有22000名职工,其中8000名为工程师,1800名为高级工程师及科学家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简称:长二丁、CZ-2D,是中国于1990年2月开始研制的一型航天运载火箭,1992年8月9日进行首次发射,成功的将中国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使其运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可选中1个或众个下面的合节词,寻求合联原料。也可直接点“寻求原料”寻求全体题目。 中邦实行载人航5261天酌量的汗青可能追溯到20世纪410270年代初
航天生物技术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即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微生物、植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等特殊环境作为诱变因子,使生物产生遗传性变异,返回后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或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 作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应用的领航者,东方红公司多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及卫星进行微生物菌种诱变研究,搭载了紫红曲霉菌、东方红1号酵母菌母菌、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紫杉醇真菌、灵芝(赤芝)等微生物菌种,积累了空间环境诱变、地面筛选等方面丰富的科研经验。 搭载后的紫红曲霉菌洛伐他汀含量提高,耐***盐能力增强
不久前,美国第八次成功回收火箭的消息成为航天热点。中国的“可回收火箭”研发进展如何?技术有何不同?来自航天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2日接受记者采访,揭秘中国正在预研和论证的新型火箭技术。 近年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公司均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航天生物技术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即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微生物、植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等特殊环境作为诱变因子,使生物产生遗传性变异,返回后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或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 作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应用的领航者,东方红公司多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及卫星进行微生物菌种诱变研究,搭载了紫红曲霉菌、东方红1号酵母菌母菌、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紫杉醇真菌、灵芝(赤芝)等微生物菌种,积累了空间环境诱变、地面筛选等方面丰富的科研经验。 搭载后的紫红曲霉菌洛伐他汀含量提高,耐***盐能力增强
任务简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航天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60年前,603基地成功发射我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开启了603基地发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试验的先河,为我国以后的返回式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在上海南汇老港一飞冲天,吹响了航天人在黄浦江畔奋斗的号角。为满足后续火箭发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选址安徽广德开始建设603基地,历时三个月建成并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