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东部地区的居民比西部地区的居民患肺癌的风险要高,原因是东部住宅和工厂使用很多生物质燃料。 加拿大的空气质量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和中国的科学家是根据中国各地的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得到这个调查结果的。 多环芳烃是一种致癌化学物,是在家中或者工厂中燃烧燃油和煤炭时释放到空气中的
2015搞笑诺贝尔奖揭晓动物排尿时间研究获物理学奖《新闻》 中新网9月18日电 据外媒报道,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美国时间17日下午6时在哈佛大学揭晓。而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教授胡立德的研究“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尿尿时间一样”,使他获得了物理学搞笑奖。 报道称,胡立德教授与其团队使用一架高速摄影机拍摄包括老鼠、山羊、牛、大象、狗等哺乳动物的排尿过程,并通过流体动力学建模发现,只要体重超过3公斤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排尿时间都在21秒左右
兰迪·谢克曼194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1974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阿瑟·科恩伯格教授(1959年获得诺贝尔奖)。1976年,谢克曼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他是该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并兼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空间特殊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日球物理学、日地空间物理学、电离层物理、行星际物理学、空间天文学、微重力科学、空间探测数据处理与传输,空间探测技术及空间飞行器的有关技术和理论研究。 干旱区地理(汉)(12个月6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12个月4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2个月6期) 植物学报(英文版)(12个月12期) 地理学报(英文版)(12个月12期) 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12个月6期) 矿床地质(12个月6期) 干旱区研究(汉)(12个月6期)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12个月12期) 量子电子学报(12个月6期)
酒精依赖和吸烟之间有高度的共存性。尽管在戒酒期继续吸烟可能会降低复发风险,但与酒精依赖有关的病态大多数起因于吸烟,并且许多人在酒精治疗中也表现出戒烟的渴望。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提示,吸烟可能阻断戒酒期间大脑的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恢复
记者从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获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等基础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
近日,澳门赌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甲醇生物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在甲醇酵母中通过代谢途径区室化,将甲醇利用与脂肪醇生物合成偶联,显著提高了甲醇到脂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6日报道,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RET),成功地实现了神经细胞囊泡融合过程的实时成像。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会增进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毒感染的了解,还可能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氏症、早老性痴呆病)的新疗法。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研究显示热带气旋移动减慢 为中国沿海带来更大水灾威胁(CREDIT: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urekAlert!: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地理系领导的研究显示,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其平均移动速度在1961年至2017年期间减慢了11%;缓慢移动的热带气旋比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带来多约两成区域总雨量,加剧受影响地区的水灾威胁。 研究亦发现,移动较慢及总雨量更高的热带气旋,于1990年后在珠江三角洲出现的次数更为频密。 对于经常受热带气旋威胁的中国沿海一带,研究结果在加强防汛管理和应对策略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据BBC报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有关报导介绍说,最近完成对北京周口店遗址田园洞内人类化石研究,其中发现了一具距今大约四万年的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也是迄今在东亚发现的最早现代人化石。 从牙齿磨损的程度,可推算这具化石的死亡年纪是40-50多岁,其腿骨有几处退化,影响膝盖肌肉活动,但并不严重,他/她死亡前仍非常活跃。 专家们指出,这个发现有助于了解人类在东亚的发展过程,而至今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