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日,一个以德国科学家为主的欧洲研究团队在微重力下的量子气体(QUANTUS)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仪器,其可在失重条件下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科学家希望借助这种零重力下的超低温量子气体研制原子干涉仪等高精密测量仪器,以用于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同时解决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基础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科学》杂志上
距离第一部3D打印机的问世已30年,近几年才开始逐渐为大众所认识的这项科技,尽管在应用上,已经出现不少让人期待的方向,有趣的是,相对在地球上的居民,太空中的冒险者们对这项科技的需求,也许更甚于前者──美国太空总署(NASA)已跟Made In Space公司签约,携手打造第一部“微重力”环境下的3D打印机,将首先于国际太空站(ISS)上启用,当然,未来也预期能使用于其他太空条件下的设施。 这种以挤压式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太空专用3D打印机,对太空人们的帮助,主要有二方面── 安全:在每部写实背景的太空电影中,“事故”可说是最常见的故事元素,而在实际的太空任务中,虽然不见得那么戏剧化,充斥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这点,却的确如此。由于太空船(站)远在天边,当事故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员,几乎没有办法在物质资源上给予立即协助,而时间、空间皆有限的任务,也不可能什么东西携带,如果某个特制的零件坏了,现场有3D打印机的话,就有可能自行生产,解决危机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每日的工作生活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科学实验之余,通常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娱乐项目。好消息是,NASA将于近日向国际空间站送去一打葡萄酒
在28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4月27日晚19时07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完成了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试验,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顺利地实现了“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任务目标。 与以往载人航天任务相比,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任务状态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
本文摘要: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在美国犹他州举办的量子电子物理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量子通信专家潘建伟被颁发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领域的大奖:兰姆奖(WillisE.LambAward),以表扬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另外两位获得者分别是德国汉诺威大学的ErnstRasel,得奖理由是首次在微重力中构建玻色-爱因斯坦汇聚;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PeterZoller,得奖理由是对量子计算出来、量子通信和多体物理的开创性贡献。 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在美国犹他州举办的量子电子物理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量子通信专家潘建伟被颁发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领域的大奖:兰姆奖(WillisE.LambAward),以表扬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最新关于今日正版3D藏机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慧琼:这就是一个回转器,它的作用就是模拟空间微重力效应,因为空间的实验机会毕竟是非常珍贵的,在天上做一次实验要等很长时间,所以在地面我们就制造出来这样一个仪器来模拟失去了方向以后对植物的影响。但是地面毕竟重力还是存在的,只能模拟空间的部分效应,所以最终要了解空间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还必须要上到太空去。 1:朱嘉明:我眼中的“元宇宙中国”与“中国元宇宙” 2:“人民日报”天使女孩,谢谢你来过这个世界! 今日正版3D藏机图去年的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舱返回的还有水稻和拟南芥种子
航天生物技术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即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微生物、植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等特殊环境作为诱变因子,使生物产生遗传性变异,返回后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或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 作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应用的领航者,东方红公司多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及卫星进行微生物菌种诱变研究,搭载了紫红曲霉菌、东方红1号酵母菌母菌、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紫杉醇真菌、灵芝(赤芝)等微生物菌种,积累了空间环境诱变、地面筛选等方面丰富的科研经验。 搭载后的紫红曲霉菌洛伐他汀含量提高,耐***盐能力增强
12月14日报道外媒称,已故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称,人类可能在未来100年内放弃地球。 尽管从硬件的角度来看,这种被科幻小说想象过很多次的迁移有可能实现,但问题出在很少有人想到的地方:生理系统。 也就是说,人体应当如何进化,从而在不同于我们星球的其他环境条件下生存?据阿根廷《号角报》网站12月12日报道,在上个世纪,苏联科学家对宇航员的基因进行分析后称,星际旅行对人这个物种而言仍然很遥远,因为长时间的辐射或导致宇航员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