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
Abstract 三维旋转生物反应器(rotating bioreactor)在无外部机械搅动的情况下通过培养液的旋转流动可以使反应器中的细胞聚合体处于悬浮状态这种培养环境有利于移植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均匀分布以及营养物质的更替同时其对细胞产生的破坏性应力可以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相对于动、静态组织培养系统旋转细胞培养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能提供一个适于细胞聚集、三维生长和细胞分化的较低的应力环境这使得其与细胞或组织的行为与在体情况更为相近。它不仅用于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而且用于地面的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久前,美国第八次成功回收火箭的消息成为航天热点。中国的“可回收火箭”研发进展如何?技术有何不同?来自航天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2日接受记者采访,揭秘中国正在预研和论证的新型火箭技术。 近年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公司均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每当我仰望星空,总能看到最亮的一点, 那是导航的北斗,也是天尺的耀斑。 3000万年误差1秒,如今已去两载三年, 巩冬梅,中彩神-首页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从事芯片型原子干涉仪的研究。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喜宋词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为拓宽学生视野,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习坎学子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引导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我校组织学生以网课形式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4月6日1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导发射。 实践十号是国家先导科技专项计划发射的第二颗卫星,搭载了19项科学试验项目,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有望获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重大科技成果,对推动我国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每日的工作生活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科学实验之余,通常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娱乐项目。好消息是,NASA将于近日向国际空间站送去一打葡萄酒
运载美日俄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11日返回地球,降落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面。 “龙”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1日2时20分(北京时间11日15时20分)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11日21时02分(北京时间12日10时02分)该飞船降落至佛罗里达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李国利、温竞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空间科学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规律,在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拓展空间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和平利用空间、提升大国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意义。 本展区展出的“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太极一号”等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卫星,在空间引力波探测、微重力科学实验、黑洞爆发观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还将陆续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等空间科学卫星,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和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产品首次在航天器上得到正式应用《资讯》 应用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的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于12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将电推进技术正式应用于通信卫星推进系统,将为我国高轨卫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该离子电推进系统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