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部3D打印机的问世已30年,近几年才开始逐渐为大众所认识的这项科技,尽管在应用上,已经出现不少让人期待的方向,有趣的是,相对在地球上的居民,太空中的冒险者们对这项科技的需求,也许更甚于前者──美国太空总署(NASA)已跟Made In Space公司签约,携手打造第一部“微重力”环境下的3D打印机,将首先于国际太空站(ISS)上启用,当然,未来也预期能使用于其他太空条件下的设施。
这种以挤压式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太空专用3D打印机,对太空人们的帮助,主要有二方面──
安全:在每部写实背景的太空电影中,“事故”可说是最常见的故事元素,而在实际的太空任务中,虽然不见得那么戏剧化,充斥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这点,却的确如此。由于太空船(站)远在天边,当事故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员,几乎没有办法在物质资源上给予立即协助,而时间、空间皆有限的任务,也不可能什么东西携带,如果某个特制的零件坏了,现场有3D打印机的话,就有可能自行生产,解决危机。
成本:太空用品不是民生用品,因此许多工具、零件可说都是客制打造,即使用量不多,往往也得订制相当的数量,才有产商愿意生产。利用3D打印机,除了可以更弹性的生产节省资源,同时也能在这方面减少对地球补给的需求,进而减少运货的次数。
目前,Made In Space已经展开在无重力环境的测试,如果一切顺利,预计今年秋天开始正式全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