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
由资深编辑人王玉萍创立的写写字采编学堂,深入农民生活,以《身土不二,从吃开始:寻找善待人与土地的好食物》一书,让人明白食物对每个人的重要。(黄世麒摄) 王玉萍(左)表示,推动友善有机耕作的农友则是身土不二的实践者。(黄世麒摄) 过往长年任职于出版业的王玉萍,深感在地发声的重要性,于2014年在花莲创立写写字采编学堂
夫佛法者,自内容教义观之,固有其根本上不变之价值;然若于研究信解论之,则应有契合时代之方法与权巧,方能古今融会贯通也。 基于此一原因,吾人期盼此愿望之实现,故于民国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佛光山开山以来,即未尝一日稍怠,朝此目标迈进。其中《佛光大藏经》之编印付梓,乃在此机缘下诞生于世矣
藏译佛典大多译自梵文,但也有少数译自汉文,如藏文《地藏十轮经》即是译自玄奘的汉译本。自东汉以后,梵文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中国声韵学的发展。中古声韵知识的发达,和译经、僧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简称 CBETA,以下简称本协会) 由“北美印顺导师基金会”、“菩提文教基金会”与“中华佛学研究所”于1998 年 2 月 15 日赞助成立。其目的为免费提供电子佛典数据库以供各界作非营利性使用。2001年2月由“西莲教育基金会”继续协助此案的进行
属于西方基督教一支的景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但不久又衰微不显。作者认为,景教初传中国是以佛教作为载体,因佛教始终处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且具开放的性格,所以成景教传入最好的依附对象。景教的经典采取了佛典的形式,景教与佛教在未来解脱的理论和目的非常接近,都主张善恶宗教伦理道德观,于是为景教经典翻译提供了参考及利用的材料
《心灵十境》最初由台湾慈济文化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发行。 证严法师, 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
高雄气爆意外到现在,满一个月,慈济志工脚步没有停歇,昨天(08/31),在高雄举办两场安心福富足祈福会,演绎“遵佛遗教”佛典故事,将佛法生活化,证严上人在志工早会开示,希望人人有虔诚的心,重视佛法,佛陀的教育入我们的心来,能体会人世间的无常。 高雄气爆意外至今,慈济志工脚步一样坚定,挨家挨户的关怀肤慰,送上证严上人的祝福和福富足妙音,要让乡亲受怕惶恐的心,平静下来。 持续的陪伴,慈济志工8月31号,在高雄举办两场安心福富足祈福会,透过“遵佛遗教”的佛典故事,将佛法生活化,要让受灾乡亲,心里更安定,慈济志工也把气爆后的关怀故事,融入祈福会,见证这份爱的能量
《梁皇宝忏》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购买过此产品并已登录的顾客才可发表评论。 专辑介绍 “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相传古代许多佛教的祖师大德,为了让世人能方便接触佛法,进而达到弘法度众的目的,留下不少来自天籁美声的梵呗曲调
“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 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 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是: 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