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
2500多年前佛陀释迦牟尼生活在印度和尼泊尔边境的地区。通过个人经验和深度静修,佛陀体认到了现实的真实本质。由此,他得以去除其所有迷惘和缺陷,并实现其全部潜能以获得证悟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整个大乘的佛法是一个很完整的大学。并不是你选择其中一个宗派科系就可以,佛陀会讲三个见地重点——唯识、中观、如来藏是有原因的。因为关系到松绑凡夫妄念的步骤
‘真心、真理、真实’,这类哲学名词,在哲学上仍然是一个谜,而在宗教上祗能作形而上学解释,能够洞察‘真心’,亦惟有佛教中的‘觉悟’才能亲证,虽然,‘觉悟’成为一枝独秀,吸引不少中外有识之士,寻根探秘,但由于祂无法与语言文字打成一片,这个无言以对的体验,使人无所适从,望而却步。 佛陀创立佛教,借着宗教将此证悟流传至今,过往不少高僧禅师,悟证后著书授徒,宣示此法,佛教亦得以发扬光大,所以悟道并非遥不可及,祂,仍然是有迹可寻。佛教中十二因缘法,对世间现象的描写非常细腻,亦可从中寻觅真心……
开悟跟证悟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人很好奇开悟是什么感觉呢?我不知道,因为我也还没有开悟,但听一些大师们说,开悟就是你终于看到回家的道路在哪里,终于看到门就在那个地方,确信生命的出口就在那个地方。 虽然看到了但是不代表你已经到了,所以开悟是很容易的。你本来不懂什么叫菩提心,现在懂了这个就叫开悟,你本来不懂什么叫十二因缘,现在懂了就是开悟,但这个是小悟,小小的悟累积起来就叫做证悟
我再三强调基础,劝大家学加行,但还有很多人在制造障碍:“怎么还修加行?为什么不修一个捷径的法,为什么不修一个殊胜的法呢?”什么叫殊胜的法?什么叫捷径的法?这都是必经之路!哪还有比大圆满法更殊胜的法? 修大圆满法必须先修加行,然后再修正行。大圆满法的正行分为正行的加行和正行的正行,而正行的加行就是按次第破除四边八戏之言说,将外境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空抉择为自性光明。正行的加行又分身加行、语加行、意加行
佛家里边的回向,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的全过程,在修习里边回向是尤为重要的存有,回向实际上便是将自身所修习获得的福报共享给众生的意思,期待可以为此来拓开自身的胸怀,而且使福报有确立的方位而不至于流失。 回向的实际意义看上去很繁杂,其实不是,它比较简单,最粗浅的事例便是,有一群人去旅游,可是路程中却发觉没有带充足的食材,每一个人都会饿肚子,但实际上里边有一个人有不必要食材,但他便是不愿共享。转换为佛家的定义便是,大家在扬善时所造的善根,可以得到 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肯独自一人享有此善果,只是将它分到普天下全部的一切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函
由文博学者鉴定专家邓丁三老师录制的收藏杂谈系列节目,从玉石、青铜器鉴定到古典家具、书画收藏,详尽梳理了文物艺术品的收藏脉络,娓娓道来背后的历史故事。带您徜徉历史长河探寻人类收藏轶事的同时,也为您当前遇到的收藏问题答疑解惑。 作者/主播:大鹏
为了让佛子从学习基础佛法到具备明心开悟的条件,正觉同修会开设了“禅净班”,教导学员佛法基础知见、锻练参禅功夫并启发菩萨种性、培植福德资粮,待两年半完整课程共修结束后,符合一定资格条件,随即升入“进阶班”,继续修学更深妙的法义,若福德因缘成熟,则可报名“精进禅三”,希冀于 萧平实导师的指导下悟道明心。证悟之后,则可以转入“增上班”继续进修成佛之道。所有课程,完全免费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