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真理、真实’,这类哲学名词,在哲学上仍然是一个谜,而在宗教上祗能作形而上学解释,能够洞察‘真心’,亦惟有佛教中的‘觉悟’才能亲证,虽然,‘觉悟’成为一枝独秀,吸引不少中外有识之士,寻根探秘,但由于祂无法与语言文字打成一片,这个无言以对的体验,使人无所适从,望而却步。
佛陀创立佛教,借着宗教将此证悟流传至今,过往不少高僧禅师,悟证后著书授徒,宣示此法,佛教亦得以发扬光大,所以悟道并非遥不可及,祂,仍然是有迹可寻。佛教中十二因缘法,对世间现象的描写非常细腻,亦可从中寻觅真心……。
接着闭上眼睛,影像依然存在,能呈现影像的是(识)。继续闭上眼睛,用识感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脚、自己的手、自己的头,这时候,自己的身体是被感觉到的,他必然有一个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的东西,可称谓‘心’,那个能感觉的心就是‘能知、真心’。
继续闭上眼睛,再反省一下,脑海呈现著:“他必然有一个东西在知道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这个必然知道有你这个身体存在的心,本来是‘能知’的,但被你发觉,又变为‘被知’。这样不断的重复……,每是你知道的想法的心,他就被你发觉变为被知。
当你对自己的心的灵敏度达到某一层次,你会发现心灵、身体、物质及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能知的心是存在,但祗因当你发觉又变为被知了。所以禅宗师傅,采用当头棒喝、啪打的方法,好让徒儿在惊惶中,停留在前念去了后念未生起的时候.则未被你发觉之前的一刹那,念与念之间。能知的心与心灵之间的能知与被知的划分非常细微,总之,未发觉的心就是真心,就是能知的心,就是没有我见的心。梁乃崇居士《探究真心》中,有一句很好用的句语:“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
十二因缘法,由无明至取,可以是能知,也可以是被知,随角色而转变,从取以下全都是被知,包括:生至老死。在十二因缘法中,真心称本明,超越十二因缘,超越生死。
人们以身体为主导,注重(五识)感官享乐,追求物质、财富、名声。有宗教信仰及高尚情操的人,以心灵为主导,将生命寄托于精神上,本来停留于心灵的层次,在世间,已是最好不过,但这些观念和信仰,毕竟是人们思维下的产物,全都是被知的,祂仍然有着人神之见,仍然存在本质:贪嗔痴。
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是佛教最终必须超越所有被知范畴,回归真心,以真心为主导,不被五识影响,不受荣耀、成败所蒙蔽,明白一切欲念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彻底根除本有贪嗔痴,达至解脱生死。
人们处于被知范畴,却拥有全知意识(真心),所以每当夜幕低垂,又或是心力交瘁,人……总会几许慨叹!是本质下全知意识的自然反应,这时侯,请你放下一切思辨,请你放下一切执著、以无思无念下……唤醒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