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1997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学文艺学硕士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哲学专业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爱的69种玩法(I、II双重魅惑夹链袋限量版)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一:三书悟语) ?一集中评论中国四大名著的其中三书─《西游记》、《水浒传》及《三国演义》。首先把《西游记》和“双典”─《水浒传》及《三国演义》分成两部分,评述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行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更论及国民性与人性等问题,同时紧扣著作与现实政治、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论述发人深省。作者又揭示四大名著的精神分野,以“审美形式”与“精神内涵”两大尺度分清四大名著的优劣,仔细分析各书的艺术水平,并指出《红楼梦》、《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截然不同的心灵方向,带领读者用新的眼光和思路重读一遍四大名著
爱的69种玩法(I、II双重魅惑夹链袋限量版) 人生悟语:刘再复新文体沉思录(卷一:三书悟语) ?一集中评论中国四大名著的其中三书─《西游记》、《水浒传》及《三国演义》。首先把《西游记》和“双典”─《水浒传》及《三国演义》分成两部分,评述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行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更论及国民性与人性等问题,同时紧扣著作与现实政治、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论述发人深省。作者又揭示四大名著的精神分野,以“审美形式”与“精神内涵”两大尺度分清四大名著的优劣,仔细分析各书的艺术水平,并指出《红楼梦》、《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截然不同的心灵方向,带领读者用新的眼光和思路重读一遍四大名著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创作、传播、消费、再生产,甚至是文学的教育、研究与经典化等等,都起著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文学批评”展开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当时代的文学生产与审美特性,同时也大有助于让我们了解文学背后的创作思想、文学风尚及其与社会的种种关系。惟目前台湾文学的研究当中,“台湾文学批评”的研究依然有待建立
篮球比分预告-中国现代文学与“家国情怀” 报告题目:中国现代文学与“家国情怀” 内容简介:“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书写与凝结历程,“五四”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家国情怀书写中弘扬了家与国休戚与共,“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仁者情怀。 时间:2019年10月30日(周三)下午15:00 报告人简介: 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被'家'叙述的国—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研究》、《若现若隐的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若干视角》等专著,主持“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任梁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获天津市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鲁姆主要从三个角度评论,即对前人的继承,作家所独有的原创性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书中评述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从希伯来《圣经》写起,到弗洛伊德、贝克特等现代派作家为止,他重读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华兹华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时,他在描绘文学发展的框架中,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文学在人性的立场上与神学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创造力与神的创造力颉颃
来美术馆郊游,在美术馆观赏电影【郊游】,以及,透过蔡明亮导演,看【郊游】能如何被展演。 影像轨迹.策展美学:春之当代艺论2015-2016 本书集结了“春之当代夜”系列讲座2015-2016年的发表成果,共收录侯王淑昭、龚彦、黑田雷儿、徐文瑞等24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内容与专文。 本合集汇集了2017-2018年春之当代夜讲座内容,收录包含讲座纪实及国外学者专文,共19篇精采文章,循着东北亚、东南亚到欧美大陆等当前重要议题的轨迹,检视当下的艺术生态,并开启艺术史、策展、声音,以及对于人类未来诸多想像等多重面向的观照
文学批评应有全面、整体的观点。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整体是相对局部而言的。这也是保证文学批评科学性的重要条件
2018年6月16日至17日,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我校人文学院中文系王长才老师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基于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之间可能的互动关系,前者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现实动态关照结合为一体,后者既有对文化符号原理的探讨,也为文化实践及讨论提供可能的方法
《上海文化》(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它的前身是《上海文论》,作为一本致力于当代文学理论开拓和批评的杂志,曾在文学界有过深远的影响。1993年,这本刊物更名为《上海文化》,转向更宽泛的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