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界
据引见,万世国际此次出版《永乐大典》,是世界汉学界和收藏界的一次创举。为求原件重现,保留原书风貌,该版本采纳四色仿古印刷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书的版本信息,与真本几乎没有任何不同。大到火焚、水淹的汗青印痕,小到一个霉点和水渍的岁月记忆,全都完好地记载在案,是中国古代汗青文化典籍中弥足宝贵的高仿真本
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文学部、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东京大学著名的中国文学史、东亚文学史的研究专家,日本汉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鲁迅研究与日本文学研究,在国际上有广泛的辐射力
近日,我院吕辛福副教授在《汉籍与汉学》2022年第1辑发表文章,文章题为《海陶玮英译<陶潜诗集>的新变与影响》。 文章指出,二战后5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界对陶渊明诗文的翻译研究迎来高潮,先后有多部陶诗全译本出现,在这些全译本中,汉学家海陶玮所译《陶潜诗集》成就突出,成为西方英语世界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海陶玮的陶潜研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翻译的陶诗更加贴近陶潜原意,比之前译文更为准确;他除了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研究陶诗外,还注重以译评结合的形式揭示陶诗用典,在翻译的准确性与理解的深刻性方面,都使陶渊明诗文的英译传播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饶宗颐教授生于广东潮安,1949年定居香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有深入研究,在上古史、地方史、甲骨学、简帛学、目录学、楚辞学、敦煌学、宗教学、考古学和文学等多个范畴取得丰硕的成果,并提出了独到的创见,是当代其中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殿堂级华学大师。是次展览透过饶教授的生活照片、私人信函、学艺成果、文学创作及其他文献资料等200多项展品,从人生、学术、艺术及文学等方面,讲述一位以香港为家的学人专注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国际的国学泰斗,为香港、国家及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2年,饶宗颐教授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获法兰西学院颁授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林特赏”
“民国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热闹”与其在港台与海外汉学界的冷淡形成了有趣的反差。诚如王力坚在〈“民国文学”抑或“现代文学”? : 评析当前两岸学界的观点交锋〉(《二十一世纪》2015年8月号)一文中所表明,“民国文学”无法掩饰的政治性内涵与两岸对其无可避免的不同的政法性解读,阻碍了该范式有效地展开,更遑论取代“现代文学”。 abstract = "“民国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热闹”与其在港台与海外汉学界的冷淡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经过编辑部同仁的紧张筹备,《文学遗产》网络版今日创刊。 《文学遗产》是全国唯一的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多藉本刊发表,并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短短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历史、考古、文学、戏曲、音韵、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种学科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划时代的贡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清末秀才
“民国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热闹”与其在港台与海外汉学界的冷淡形成了有趣的反差。诚如王力坚在〈“民国文学”抑或“现代文学”? : 评析当前两岸学界的观点交锋〉(《二十一世纪》2015年8月号)一文中所表明,“民国文学”无法掩饰的政治性内涵与两岸对其无可避免的不同的政法性解读,阻碍了该范式有效地展开,更遑论取代“现代文学”。 abstract = "“民国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热闹”与其在港台与海外汉学界的冷淡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国家图书馆配合“台湾汉学资源中心”的设立,定期规划并举办一系列的“台湾汉学讲座”,借由海外学术活动,以达活络台湾研究及汉学研究风气,促进国内外汉学研究的成果交流之效果,并得以深化国图与国际汉学界及东亚图书馆界之关系。“台湾汉学讲座”首先民国100年于台湾书院三个据点举办,自101年起进一步走入美国及欧洲著名大学及公共图书馆办理,以延伸文化影响力,成为推展台湾研究及汉学研究的利器。 阅读更多讯息 讲题:印尼华人表演艺术:历史与现状 主讲人:石峻山(Josh Stenberg,雪梨大学中国研究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蔡宗德(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所长) 阅读更多讯息
民国七十八年元月十二日,我国第一个国际性和学术性的大型基金会,在故总统经国先生逝世周年的前夕成立。在这十年中,全球汉学界对“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态度,从怀疑转为肯定,从冷漠转为推崇。因此,我们可以自傲地说,对提升国际间研究汉学的兴趣和水准,我们尽了一分心力,也得到了一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