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11月20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超英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植物EJC核心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的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太赫兹(THz)辐射位于中红外和微波辐射之间,由于其单光子能量低和谱“指纹性”等独特优势,在材料科学、生物医疗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大能量太赫兹辐射源的缺乏是限制太赫兹科学和应用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有多种电子学和光学的方法可以获得太赫兹辐射,但到目前为止,公开报道的太赫兹脉冲能量均小于毫焦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我们生命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代谢失衡可能会发展导致肥胖或糖尿病等。腹内侧下丘脑(VMH)在葡萄糖/脂质稳态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哺乳动物的VMH中具有感测代谢稳态的神经元,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神经元能调节葡萄糖和血脂水平。先前的研究发现,VMH中存在更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
科学家通过在玉米中添加一个细菌基因,从而使其在成熟后含有了仅在肉类中才有的必需氨基酸。该研究成果可以让玉米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作物产生蛋氨酸,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依赖玉米为主食的人改善营养状况,并能降低动物饲料开支。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
报告时间:2015年10月13日下午15:00 报告地点:南校区科研楼一层会议厅(1202室,电梯背后) 讲座内容: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人iPS细胞诱导分化为特异功能的体细胞、多能干细胞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 Shi-Jiang Lu博士于1978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就读,并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肿瘤的病因研究,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医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并于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工作和学习;198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88-199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系,安大略肿瘤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2-1995在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医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男,1945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陈婷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细胞与发育学专业,后曾就职于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 )Elaine Fuchs实验室,从事以皮肤干细胞激活与自我更新机制的研究。目前已在Nature、Cell Stem 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PNAS eLife 等杂志发表文章
黄飞鹤2005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2016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Polymer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获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9年获德国Bruno Werdelmann Lectureship Award。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两亲分子、柱芳烃超分子化学、以及非多孔自适应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