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陈挺,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医疗和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长期研究大数据高效算法设计和机器学习,并应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高通量大数据分析和功能预测
201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受邀到访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蓝华),围绕大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与中科蓝华CEO陈小平研究员和CTO秦莉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赖良学博士与陈小平博士多年前在兔子疾病模型研究方面就有过深入的合作,今天针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也达成了合作共识。随后赖良学博士一行在陈小平博士的引领下参观了中科蓝华的实验室,重点了解公司的研发项目进展和设备设施等情况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男,1945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月17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研究员应邀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在农学院229会议室作了题为《昆虫嗅觉识别机制研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昆虫嗅觉识别机制展开提出当前发展害虫行为调控技术的重要性
谷保静,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聘教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政策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Food等重要期刊
应李舟研究员邀请,2019年8月16日上午,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董大明研究员到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在406教室进行题为《水体污染的激光光谱探测方法—从传感器到智能仿生机器鱼》的报告。 董大明, 1983年生,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学博士学位,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红外与激光光谱技术在环境监测和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我校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为基础,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1990年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获准试办的硕士点之一;1996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开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我校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陈伟强,博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2015年就职于耶鲁大学产业生态学研究中心。现任资源环境领域的SCI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和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副主编、国际产业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环境经济与政策专委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分会理事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6日报道,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RET),成功地实现了神经细胞囊泡融合过程的实时成像。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会增进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毒感染的了解,还可能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氏症、早老性痴呆病)的新疗法。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报告人简介:1986年和1991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1991~1994年,中科院遗传所工作。1994~1997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