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奖
植物遗传育种学家 男,1941年8月生,福建龙岩人。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是迄今为止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唯一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6~2020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含)41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七项、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一项
朱彦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 200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
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8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名单。 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教授施一公等5位院士领衔的科技成果,分别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各个奖项,奖金100万元
陕西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进修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中医、针灸交流专家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正高级实验师,博士,湖南省生理科学学会会员。1988年毕业分配至原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工作,先后任助理实验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正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发表SCI论文12余篇,CSCD论文20余篇
依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提名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通过形式审查、初评函评、初评会评和终评会评等环节,经过为期10天的公示,经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批准,决定授予60项成果为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现将结果予以公告。 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杰出贡献奖3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2项;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3项;优秀青年奖15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9篇、提名论文5篇。授奖名单详见附件
吕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胜游校长。男,汉族,1960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山东荣成,1984年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胜游计算机系,1988年获博士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理事、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工程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辽宁省组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等十多个学术职务
南开大学法学博士,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0-2011),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2021),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20)。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6项。近些年,持续性关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等民族政治学议题,在《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8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研究成果获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云南省社科学术年会征文一等奖(2021)和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论文类二等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