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
职业安全卫生法第5条第2项规定“……及工程之设计或施工者,应于设计、制造、输入或施工规划阶段实施风险评估,致力防止此等物件于使用或工程施工时,发生职业灾害。”,另政府采购法第70-1条规定“机关办理工程规划、设计,应依工程规模及特性,分析潜在施工危险,编制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之安全卫生图说及规范,并量化编列安全卫生费用。” 因此,为提升水利署暨所属机关同仁职业安全卫生相关专业职能,加强设计阶段施工风险评估能力,水利署特地邀请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土木系黄中和副教授讲授“水利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风险评估报告撰写技巧与范例分享”教育训练
男,江西丰城人。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主任,土木系学位委员会主任。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系系毕业,1954年大连理工博鱼手机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
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土木系实验室。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现有土木工程教学中心、土木基础实验室和土木与建筑专业综合实验室,总建筑面积3500m2,教学和科研设备仪器总资产2300余万元,其中10万以上大型设备42台(套)。2013年7月获批浙江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8月开始建设土木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总体实力已居省级本科院校的前列
李国豪(1913.4.13-2005.2.23)著名桥梁力学家。广东省梅县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理事、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工程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辽宁省组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等十多个学术职务
1、 毕业生就业方式:我校是省属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经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自主择业。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我校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向社会收集需求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一系列措施,指导毕业生走向社会,及时就业
某大学建筑学院暖通燃气专业70年庆典与祖国同行,七秩荣耀,筑梦百年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前行,哈工大建筑热能工程系是我国暖通燃气专业的“摇篮”,与新中国共成长,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凝聚成哈工大建筑热能工程系的荣耀与辉煌。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0年某大学的铁路建设科1949年成立哈工大土木系铁路道路专业采暖通风方向,标志着本专业成立1952年创建全国首个本科五年制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1953年苏联专家德拉兹道夫在哈工大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暖通研究生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进修教师1981年首批获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首批获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筑热能系成立1991年,所在的土木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建筑热能工程系成为国内同类院校最早形成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的单位。2017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 某学校高效能学习的十大学习方法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不仅要讲求勤奋,更应讲究方法,高效率学习一定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产物
张小松,男,1963年5月出生,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历任上海铁道学院土木系团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土木系隧道教研室助教、学生处科员、党委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上海铁道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普陀区科技党委书记、区科委副主任、代主任、主任、区科协党组书记,普陀区科技党委书记、区科委主任、区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市政府驻西藏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奉贤区委常委、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
李国鼎先生于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曾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土建系、工物系、工化系和环境系,是我国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以及核环境工程领域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曾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第三届政府顾问和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核环境评价专家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等职 李国鼎承担的科研课题《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研究》获国家教委198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台大土木系BIM研究中心制作的BIM系列线上课程,已于去年(2015年)8月中旬开始陆续登上Coursera平台([URL]),开设三门BIM课程,分别为:“工程资讯管理BIM基础”、“工程资讯管理BIM塑模”和“工程资讯管理BIM应用”[1]。此系列课程属“On-demand”的磨课师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课程,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于任意的时间地点登入Coursera平台,随时开始课程学习。值此周年之际,检视此三门课程的到访总人次已累计逾万,而正在修习的总人数也有两千多人,每门课的修习人数并以平均每周15至20人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