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争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极力使日本尽快成为与欧美并列的文明强国.日本理论家也推动了日本近代文明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开始以《明六杂志》《文明论概略》为开端日本近代道德论兴起关于道德的论争不断进行形成了国学派(或称为皇学派)、汉学派、西洋派等派别各学派的“道德论争”体现了“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其结果是在“富国强兵”的终极价值观上达成妥协形成了明治四十年代的国民道德运动.日本近代的“公德”思想与“国民道德”都服务于日本近代的终极价值目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治时期“公德”一度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推动了明治后期、大正时期全民“公德”水平的快速提升.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京ICP4631453
直播吧10月13日讯 日前利物浦主帅克洛普与球队名宿哈曼迸发论争,哈曼周三在德国天空的节目中回应了克洛普对他的观点,并坚持这位赤军主帅或许有下课危机的结论 直播吧10月13日讯 日前利物浦主帅克洛普与球队名宿哈曼迸发论争,哈曼周三在德国天空的节目中回应了克洛普对他的观点,并坚持这位赤军主帅或许有下课危机的结论。针对哈曼此前对利物浦现阶段战绩欠安和队内气氛的批判,克洛普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明,哈曼的讲话不配被引证来向他进行发问。关于克洛普这样的反响,哈曼表明:“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现实:利物浦现在很有问题,这是清楚明了的
在本世纪第一次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前后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危机可能性、危机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危机原因和应对危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论。这场危机使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沉重打击使国家干预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占据上风。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副作用的逐渐显现新自由主义仍然有可能重新抬头
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中,学界往往侧重于特定主体、特定阶级、特定路径的宏观研究,对不同群体之间围绕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互动过程研究较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为纯粹的接受史。实际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久,近代中国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运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自己的政治活动服务,这也导致了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主体间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民初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场影响较大的论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中国社会党与其反对者之争,考察其背景、过程、内容,比较这两次论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傅立叶(1772-1837),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与圣西门、欧文并称为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他的学说中不但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分析和尖锐批判,而且还包藏着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
“抽象化”是后殖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间论争的关键。多数后殖民理论家认为资本的抽象化虽将具体劳动与物件转化为跨界流动的抽象交换价值,其普世形式却无法渗透殖民地底层的文化差异。马派论者则认为所谓的殖民地差异往往是资本在全球流动伴随生产的形式
在本世纪第一次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前后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危机可能性、危机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危机原因和应对危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论。这场危机使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沉重打击使国家干预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占据上风。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副作用的逐渐显现新自由主义仍然有可能重新抬头
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共同的客观研究对象。文章认为对于客观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和表述的一致性
一重其人。历代名人当为,地位越高名气越大越受重视。 二重其字
坊间一般将这一国家的历史分为两个三十年:以 1979 年左右为界,前三十年是典型的极权主义时期,国家以一种版本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为整全性教义,在它统辖之下,个人乃至社会被当作实现领袖意志所划定的某些上层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后三十年是所谓的“后极权主义”或“威权主义”时期,极权意识形态衰退,官方话语转向实用主义并因此不再是整全性的;市场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导致经济自由的拓展,进而孕育了政治变革的力量。因此,后三十年的基调是进步主义的:以改良的希望为中心,人们第一次仿佛自发地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