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
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中,学界往往侧重于特定主体、特定阶级、特定路径的宏观研究,对不同群体之间围绕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互动过程研究较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为纯粹的接受史。实际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久,近代中国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运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自己的政治活动服务,这也导致了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主体间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民初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场影响较大的论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中国社会党与其反对者之争,考察其背景、过程、内容,比较这两次论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白话散文,蒋渭水著,连载于《台湾民报》,所记时间始于1923年12月18日,止于1924年2月18日;在《台湾民报》连载时间,则自第2卷第6号至第2卷第13号(1924年4月11日~1924年7月21日),共分七次发表(其中第2卷12号未刊出)。这是蒋渭水因“治警事件”被羁押期间在狱中所作,记入狱经过、狱中见闻感想颇为详尽,文字风格明朗洒脱,个性鲜明,对1920年代鼓吹抗日民族运动有显著的宣传作用。此外,蒋氏另有《入狱感想》(《台湾民报》2卷7号~2卷8号)、及《狱中随笔》(《台湾民报》第59号至第62号,1925年7月1日至7月26日)等作品发表,这些作品不但是日治时期“监狱文学”、“人权文学”的宝贵成果,也是台湾新文学开创时期白话散文的重要作品
《黄旺成先生日记》为台湾目前所知年代、册数居冠的重要日记,已出版十一册,本文从日记所载阅读书目,以理解日治下的台湾知识人如何进行选择、吸收、转化、重组,建构自身知识系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从阅读中所形构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又如何与其生活社交圈、时代历史脉络紧密结合。随着现实处境的变动及个人见识的长进,黄旺成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养成过程,可以1920年代为界。之前以诗文及教育图书为主,1920年进入蔡家工作后及日后离职参与台湾文协、《台湾民报》,而其时殖民帝国资本主义统治又大抵已巩固,这种种情势,牵动了黄旺成阅读重点的变化,接触了社会主义、白话文学等图书,可见其关心时事,充实自我以启蒙民众之思
孙馆长说:“我们的课程根据目前传统文化进高考的趋势而开设,主要针对3至12岁少年儿童,今天讲的《声律启蒙》是一本训练儿童应对和文学修养的启蒙读物,文中不乏历史典故,通过学习,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国学学习兴趣、诵读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有助于孩子成长。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
刘南勇,男,1977年10月8日出生,贵州绥阳人,仡佬族,2003年7月加入中国***,大学学历,新闻高级职称(主任编辑),文物博文系列副研究馆员,现任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先后在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当代贵州》杂志社、中国经济时报贵州站等工作过,先后担任过中国经济时报贵州站副站长,贵州民族报记者部主任、编辑部主任、贵州民报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撰写党政理论文章若干,出版个人专著《历史跨越》一部,担任大型历史文献图书《六百年贵州》(上下册)执行主编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广东大地养育了众多的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本章重点介绍华侨创办的报刊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熠熠闪光的报界文星,其中包括:自1856年广东籍华侨司徒源创办华人最早一份中文报纸《沙架免度新录》至今已有152年。近代报业史上华人崛起亦大概始于此,当其时,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如林则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在早期外文报纸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办报主张,掀起国人办报的热潮??v观早期报人的办报思想,虽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嫌疑,但其最初提出的救国救民的主张和冲破言禁的新闻观对后来的社会改革运动不无影响。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王韬就提出“立言"的办报目的,并开创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势的政论体;《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极力提倡“通民情,开报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更强调报纸“求通、变法、开言禁”的功能
《承继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学者会议论文集》 《古典文学研究的视野──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 新书出版:《空间与视野: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境》 〈物随情变迁:论清代闺秀咏物诗词的日常化新变〉,“文学艺术与社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主办,2017年6月28日。 〈“世难容”——妙玉之矛盾心理与人格异常探论〉,《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6期,2017年11月,页110-125。 〈清代女诗人的自传书写与身份建构:以徐德音《绿净轩诗抄》为中心〉,研究生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主办,海德堡:海德堡大学,2018年5月23日
详情介绍: 魏紫熙 (1915—2002)男,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
《山西农民报》五十二年来以全心全意为百姓和涉农部门服务为宗旨,以通俗的文字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传递丰富的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全国同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农民报》紧跟形势,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现敏 周二、四、六出版,每期四开八版,其中周六为"民报周刊"。发行量为15万份(包括零售),覆盖全省十一个地市,遍布各县、乡、镇、村,是山西省内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