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
环境保护应从生活之中做起!台南环保局6月11日要带领市民朋友走访酪梨故乡–大内区石子濑社区,深度介绍地方如何将酪梨做最大的发挥以行销社区、将野外常见的甜根子草化身文创商品,并搭配DIY课程,要让大家体会乡土的美好及不浪费、环境无污染的重要。 大内区酪梨栽种面积全台之冠,石子濑社区近年来积极推广酪梨产业并创新做出保湿沐浴乳、洗发精、手工皂,甚至将酪梨籽再利用做成酪梨籽面。另外,也将曾文溪畔常见的甜根子草再利用成手抄纸,成了另一特色文创商品
阿里山原乡辖区广,管理单位也相对多,变成管事的多婆婆一大堆,但各自为政互不协调,遇上事情就互推责任,这是长久以来族人乡民所诟病,到现在都未有任何改善,尤其是工程案,水保、水利、交通、林管、县府、公所等等单位都是各做各的,工程未协调接续很多会直接造成老白姓生命财产安全威胁。 回头看看影片怎么说: 野溪整治工程是嘉义县政府水保局,居民同意这种工程,条件是:末端排出水必须穿越公路排向部落旁边野溪,不可以再排到已经饱和社区中央函箱排水沟,社区中央排水沟在几次的台风大雨居民都保持高度戒备,深怕函箱无法承受大水量而直街冲入民宅(贺伯台风已经历过),然野溪整治已接近完工,要设置穿越公路的导水函管,却迟迟未见同是嘉义县政府单位的交通局或公路局(公路是其代养护)来关心会勘,工程衔接不上,如大水一来,势必还是会将水排入社区大排,汛期又要来了,难怪族人会紧张啊。 政府单位在部落各行其事,这只是其中一小件,特别是灾后抢险复建如河川局的阿里山溪整治,水资局的曾文溪整治与林务局和水保局的山林崩坍地整治复原工程从来都未整合过,造成部落族人相当代的困扰与威胁,也会造成二度灾害,更造成部落族人不满的是:中央单位老大心态,规划、设计、施作是从来不与地方沟通
西口位于乌山头水库上游,是由乌山头水库越过乌山岭到曾文水库的健行路线起点;由于当地环境优美,因此另有“小瑞士”之称。西口堤坝之前有一处可露营,即是西口营地,地点就在河道不远处的木麻黄树林内,水流和缓形成宽广湖面,林木蓊郁景致清新,宛如莱茵河流经维也纳森林。营地旁的产业道路,两侧尽是高耸青翠绿竹,形成一段长约1.5公里的绿色隧道,漫步其中,分外幽静怡人
本校创校于日治时期大正元年 (1912),已有百年以上校史,校址位于台南市大内区,北与六甲区为邻,西与官田区、善化区为界,南接山上区,东以乌山岭与玉井、楠西区相交,曾文溪蜿蜒曲折流经本区,是山区与嘉南平原的交界,于后则有群山环绕,曾是大武垄社、西拉雅四大社以及噍吧年社的迁徙之地,后为四大社的平埔族迁移至此,而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中沿着曾文溪上行,到石仔濑登陆,开展了本区的发展,现仍保有许多传统的风土民情及人文历史的足迹。如大武垅公廨、杨家古厝、大内神社遗址等。 本系统仅供讯息揭露,地点使用相关法规(都计、建管、消防等法令规定)系属各主管机关权责,与本系统无涉
善化区位于台南市东北方约二十 公里其发展自古即以农业为主基于其地理位置北面自曾文溪起南迄新市之乡街止在此广大的之农业发展平原中具有纵贯铁公路通过之交通便利加以农 村所需之各项服务设施在此渐趋集中设置随人口之增加农产品集散交易演变而成之商业机能本地区逐由最初之农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今日之乡街中心不仅成 为善化区治所在地且成为邻近各农村中心地方性社、经、文化及商业服务中心。 根据‘南瀛采风’:善化区在荷兰时代叫‘目加溜湾社’因在湾里溪旁故清朝时称台南府安平县湾里街设‘巡司’统辖。日治时期实施民政改为‘台南 县湾里办务署’
青山绿水的大内,在平埔族与汉人的拓垦下,形成了今天自然、文化、产业地景都极为丰富的形貌。 平埔族的拓垦-西拉雅社四大社的目加溜湾社(现址在善化市街)有三个支社,其中之一的“新社仔”大约在公元1565年沿曾文溪而上,侵入大武垄社故地的内霄里、拔马二社,并分布于本区今日的头社、呜头、大山脚、烧灰、竹围等地都可发现供奉阿立祖(平埔族西拉雅社的守护神)的公廨,其中呜头、篾仔脚等地的公廨系由头社公廨公,出祭祀仪式、日期、阿立祖(头社的祀神)传说都和头社相同,实为本区珍贵的文化资产。 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九)随杨氏宗亲来台拓垦,最早从沤汪溪口登陆,同行的其他杨姓宗亲在萧垄(今佳里镇)拓垦,杨氏六兄弟则继续沿着湾里溪(今曾文溪)上行,到现今的石仔濑登陆,老大至老五在现今的内庄垦植,老九则在现今的石仔濑开垦
黑面琵鹭生态展示馆距黑面琵鹭赏鸟亭及主栖地不远,建筑物位于水上,特殊外型是为了不打扰自然生态,内部规划有展示室空间,详细介绍黑面琵鹭,包括黑面琵鹭生命史、湿地生态、保育运动及永续发展。 黑面琵鹭有“黑面舞者”美称,被列为濒临灭绝动物保护,目前每年已有稳定的黑面琵鹭群,飞到七股曾文溪口来渡冬,约于9月至10月抵台,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黑面琵鹭是白天休息,晚间觅食,下午4、5点开始,它们才会开始玩耍、洗澡,或是互相整理羽毛,幸运的话更可以看到黑面琵鹭振趐飞翔的英姿
曾文溪自1823年有纪录以来,发生过四次大改道, 先民戏称无常改道的曾文溪为青瞑蛇,并尝试以不同方式企图控制它。 早在1840年间,直加弄庄号召顶八庄与下九庄齐同筑堤,来对抗洪水的威胁, 这就是台南第六大香科“直加弄香”的雏形。 这些有关曾文溪的人地故事,实在列举不尽
“安定”昔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属社“直加弄社”的旧地,明郑时期汉人沿台江内海在犁头标社(亦为目加溜湾社属社,在今安定村领寄东边)开拓湾港,至清初仍为“台江”的渡头,其时,小舢板船到此载五谷、糖、等货物,海水入至木栅仔止,港口甚阔。 “直加弄”(TACKALAN)为平埔族西拉雅族平埔语,其原意为“干草港”,今大部分属台南县安定乡,小部分属善化镇,当台江尚未陆浮之前“直加弄”系一渔港,而“台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七月,因曾文溪(原名湾里溪)泛滥而于本乡苏厝甲西边冲缺溪岸改道,注入大量泥沙,将“台江”陆续填平,“直加弄”遂失渔港功能,变成农村。
山美村距嘉义市区约四十公里达娜伊谷溪为曾文溪上游支流,是山美村邹族人世代赖以为生的资源,但却遭到人为破坏。山美居民不忍心见到家乡失色,于是自发性地维护达娜伊谷溪生态,完全遵循古老的河川管理规范;在七年封溪保育的努力下,鱼苗重现、溪虾成群…,1995年终于推动台湾第一座民间自然生态公园“达娜伊谷自然生态公园”,有赏鸟区、特殊景观游憩区、垂钓区…等等。同样是自然生态知性之旅,“达娜伊谷自然生态公园”不一样,因为她蕴含了当地人参与当地事的心声,请来一起分享山美居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