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区位于台南市东北方约二十 公里其发展自古即以农业为主基于其地理位置北面自曾文溪起南迄新市之乡街止在此广大的之农业发展平原中具有纵贯铁公路通过之交通便利加以农 村所需之各项服务设施在此渐趋集中设置随人口之增加农产品集散交易演变而成之商业机能本地区逐由最初之农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今日之乡街中心不仅成 为善化区治所在地且成为邻近各农村中心地方性社、经、文化及商业服务中心。
根据‘南瀛采风’:善化区在荷兰时代叫‘目加溜湾社’因在湾里溪旁故清朝时称台南府安平县湾里街设‘巡司’统辖。日治时期实施民政改为‘台南 县湾里办务署’。1897年编入大目降办务署改为‘湾里办务之署’1899年实施街庄区制度分善化里东区及西区设区长统辖。1920年实施地方制 度西区合并为‘善化庄’置庄役场1940年升格为善化街设街役场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善化镇’。 2010年12月25日升格改为台南市善化区。
根据‘善化市都市计划通盘检讨报告书’:善化旧名湾里大正九年(1920年)改称为 善化庄昭和十五年(1940年)升格为善化街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制为善化镇。2010年12月25日县市改制直辖市升格改为善化区。善化早于郑成功时代 即以半农半兵之开拓政策与先民在平埔族为交易商人渐集于此逐渐发展成乡街经济中心昭和十一年(1936年)实施市区改正扩展交通路线并于昭和十六年 (1941年)树立都市计划。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旋即订定善化都市计划于民国四十五年核定实施至今。
根据‘台湾乡土之旅’:善化区原称‘湾里街’。为西拉雅 平埔族目加溜湾之‘大武垄社’(番俗六考作‘大垄社’) 。十七世纪初受荷人教化明末汉人入垦后向大内乡头社村迁移。明郑时期称‘善化里’。清乾隆年间时复称‘湾里街’由漳州人胡楚等人渡海来此继续开 发。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撰修的诸罗县志载‘湾里溪街、湾里社街俱属善化里’故街市大量形成可能在清康熙末叶期间日治时代因骑在明郑隶属 ‘善化里’、清领末期分为善化里东、西堡故改称‘善化庄’。
根据‘三级古迹善化庆安宫’:在公元1629年荷兰人伐目加溜湾社(即今善化)后于公元1636年在此开设‘荷语教习所’(一称天主教堂) 传授荷语(新港语)并掘‘荷兰井’供饮用水用现本庙牌楼前留有‘荷兰井’之遗迹可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