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曾子(前505~前432)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境内)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被后世尊为宗圣。 儒家经典《论语》有曾子关于“三省吾身”、“慎终追远”等论述,而另两部经典《大学》和《孝经》据传是曾子及其门人的述著,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以及“以孝为本”的思想,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两本同样在《中文小说100强》,尤其是《呐喊》一书列为首位,被喻为近代中国文坛第一人,相信这书一定相当有看头。自从读了《骆驼祥子》,再往上读《边城》,及其后来的一些榜中作品,说真的读起来都相当通顺,很容易理解其意,整体上来说都蛮顺利的。 不过当我兴冲冲的拿起榜首的《呐喊》时,读下去脑袋逐渐打结
茅山为金坛、句容揖让拱卫之仙山美境,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先秦至今,修道者登造于此,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终成正果,名列仙班。东晋时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东晋兴宁二年杨羲、许谧、许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创立了茅山上清派;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茅山道教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
先秦为中国文明的形成期。课程将以中国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社会特点为重点,扼要讲解先秦史的经典文献和重大的考古发现。课程亦会涉及研究古代文明的基本方法,简明介绍其它地区的古代文明,梳理古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和其它文明的异同之处,为理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钟情嵩山》的常松木,凡熟悉者均称其为“登封地仙”。 他在《登封与大禹故里》,整理出了《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编辑出版了《禹里禹都研究文集》。 他把《少林读瀑》、《冬游九龙潭》分别写成散文、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二、三等奖
本书从情感角度,探讨先秦儒家对情感与人生方方面面关系的理解和经验。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导论”,论述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先秦儒家哲学中的情感现象”,探讨情感现象;第三章“情感与诗、歌、礼、乐”,梳理情感与诗、歌、礼、乐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情感与家庭”,分析情感与家庭的关系;第五章“情感与生死”,探讨情感与生死问题;第六章“情感与道”,分析情感与道的关系;第七章“情感与德”,梳理情感与德的关系;第八章“情感与道德”,探讨情感与道德的关系;第九章“结论”。本书提出更适合理解情感的一种诠释进路:心灵现象的重新发现——以“个体的心灵向度”为核心关注
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同时还应考虑“选择的释放效果”,也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互动以及由这种互动所生成的教育文化生态。这是该项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从人与文化、人与人的互动出发,李亮*的《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所探讨的“文化选择”不仅仅包括泰勒原理中静态的“课程”文化选择,还包括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学生具有课程意义的“教学文化”,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对学生所施加的文化影响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 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
1975年出生,山西沁县人。1998年7月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到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重大项目《〈儒藏〉精华本》之子课题《曾子注释》(阮元著)的校点工作,专著有《曾子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有《荀子天人观辨正》等学术论文多篇,2008年9月博士论文《曾子述论》被评为首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67年,宗旨是促进综合及比较性之研究,协助本地及海外学者提高中国文化研究与教学水准;又通过出版书刊和举办学术会议,促进研究经验与知识之交流及中国文化之建设。 研究所下设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各自发展学术及出版工作。此外,所方尚有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的长期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多种研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