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同样在《中文小说100强》,尤其是《呐喊》一书列为首位,被喻为近代中国文坛第一人,相信这书一定相当有看头。自从读了《骆驼祥子》,再往上读《边城》,及其后来的一些榜中作品,说真的读起来都相当通顺,很容易理解其意,整体上来说都蛮顺利的。

不过当我兴冲冲的拿起榜首的《呐喊》时,读下去脑袋逐渐打结。我承认,真的有点难读,有些不多读几次,还真是难以理解其意,或许可以用“滞碍难行”来形容读这书的处境。无怪乎,他能成为文坛第一人,把所有作品推到身后。

这两本来来回回我读了半个多月,有些是一翻再翻,翻了好几回,才稍微了解那内里的含意。说真的还真要归功于后世出版者,于每篇故事上加上了注释,解释一些出处与意思,不然鲁迅东来一段先秦经典,西又来一段唐代经典,这个我想读一年大概也找不到内里含意吧。

仔细读完,多少还是可以感觉到,为什么书名会定作“呐喊”,那还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别小看归在里面的14篇小说,细究下来还是可以隐约感觉到一个“主题”。故事都很明白的指出一个方向,是对当时社会的不公不平之事件做出怒吼,把积压在心中那股不平的怨气整个对社会一吐而出。

而另一本徬徨亦同,是对周遭发生的琐碎事物,真实的影响到自身心理,接着时而担心,时而烦恼,心情起伏不定,徘徊在不安边缘,由内里又影响到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徬徨态度,对未来更不知该如何面对。

第一篇狂人日记,这四字一直身在浩瀚文坛中还真是时有所闻,只是我一直不解其出处,直到今日才得知原来是出自他的作品,按注释上所陈述,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小说。有兴趣可以翻阅《中国食人史》,仔细看下来,好像中国自古以来食人的历史也没断过,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真是奇乎。至于其他的,我想也不用多作介绍的,既然是第一人,其名号相信读过的亦不少,不用我这后辈在那胡说,或许应该说是根本轮不到我述说,有兴趣的自然会去拿来翻阅。

细探究下来,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列为榜首,还独树一格让后世一堆人去考究。应该和他并没有直接的白话有莫大的关系,像骆驼祥子、边城,及其后来所读的亦同,实在用不着注释,内容都很白话,只要会读书的,相信都能一目了然,根本无需旁人在解释其意,那意思在明白不过了。

可是鲁迅的作品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可以说他是大量在引用,用隐喻的手法在表现,就如同他想抨击一个人,或者是抨击一件事情,绝不是直接的去抨击,一定会先引用一些故事,用很迂回的手法,在引用一些经典来比喻。所以纵使是抨击、是嘲讽、是怒骂,也不会很明白的写出来,所以读的人如果文学底子不深厚,自然也看不出所以然,甚至会误解其意,把抨击当做赞美,这应该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所以读了半个多月,我还是只能说,我就是那个文学底子不深厚的人,纵使这样读,有些我还是很模糊,不解其意,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也只有投降,所以他的作品现阶段我是读不通的,就到此为止。待日后有机会再研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