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商室里的当事人,很容易在经历几次咨商后,产生一种“我知道问题出在这里,但我就是改变不了”的感受,这使当事人感觉挫折,也开始怀疑咨商的效果,紧接着萌生了放弃咨商的念头。

放弃咨商的人,一部分不再相信咨商的功能,而另一部分开始深信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一群仍盼望着的人,寻找著“更好的心理师”,相信一定有那么一个专家,能带领自己脱离那纠结多年的困境。事实上,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在咨商中发生,这种带着期待而来,抱着失望离开的模式,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记得我小时候学吉他,初期相当顺利,到了开始要学比较困难的技巧时,我开始觉得手指很痛、觉得老师教的不好、觉得掌形不适合按琴弦等,这些阻因一一浮现,断了我的学习意愿,孰不知此时才是吉他老师真正教学的开始,他必须与我更深入的合作,才能设法了解我的困难,疏通我的阻碍。然而,一旦我选择离开,终将前功尽弃。

咨商亦是如此,当事人在同一个状态下停滞不前,不免或多或少的暗自自责与埋怨,但对心理师而言,这却是真正核心工作的开始,使人受阻的症结点往往就在此时浮现。这历程如同在黑暗中前行遭遇卡关,催人点起一盏灯将关卡照亮,被照亮后的关卡将会更加清晰,使人有机会突破盲点,解开谜题后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