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犹豫到底要不要去咨商,有人说那是有病的人才需要的,我妈也说,只能靠自己走出来,如果被发现了会不会遭受异样眼光?但我真的好想要有人帮忙我走出失恋的循环…”在思考要不要咨商、甚至送出咨商表单前,相信这样的犹豫并不陌生,究竟谁适合去咨商?什么状况可以寻求咨商呢?
咨商是什么?
这个时候,咨商会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咨商是有别于一般人际互动、也与一般聊天不同的关系。在这里,接受咨商者(我们称来访者)是主角,在这个具有保密、私密性的互动中,谈话会以来访者想谈的内容为主轴,心理师会反映来访者没有留意到、或没有说出口的心情与渴望,也会与来访者一起拓展新的观点,增加对自己或来谈困扰的了解,心理师也会从来访者的经验,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咨商像是什么?
什么话题才能带到咨商来呢?什么话题都可以,只要是你关心、在意的事情,都能在咨商中谈。
所以,咨商可以是帮忙自己度过关卡的助力,也可是认识自己的旅程,有时也是心灵的保养,在咨商中获得充电,回到咨商室外继续好好生活。
咨商是心理生病的人才需要的治(X)
咨商不只能是一种治疗,也是很多人选择在此安顿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所以并不是所谓生病的人才能接受咨商。
去咨商代表我很软弱(X)
我们常听到对于靠自己的赞扬,好似寻求咨商是带有贬义的事情,但其实当你尝试咨商,就意味了你想要帮忙自己,而且依赖或寻求他人的帮忙也并不等于软弱。
我的问题不够严重,应该靠我自己就好(X)
问题严重程度并没有客观标准,你在意的事就是重要的,不需要拿他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困境。
在咨商中,我们做什么?
在咨商中,心理师可能会与你一起停下来看看:
对不习惯透露自己心情的人来说,可能会需要一些时间适应需要揭露自身想法、感受的互动,如果感到不习惯,也可以让心理师知道,心理师会协助你调整舒服的步调。
了解自己的过程,像是按摩推拿,并非是完全舒服、愉悦的,有时在咨商中体会到深层情绪、或是整理了不愉快的过往经验后,可能会引发痛苦感受,需要时间消化,但这不一定表示状况恶化了,鼓励你可与心理师讨论这些状况。
带着想获得解答和方法的心情,你可能会想要询问心理师的建议,但发现心理师没有直接给你的答案,其实通常不是因为心理师不愿意给,而是必须谨慎判断是否适合,在不够了解你的状况下给予建议,反而会造成伤害,有时也因为答案就在你身上,所以更需要花时间好好讨论,摸索出你也理解与接受的答案。
咨商是你与心理师一同合作的历程,你愿意投入的程度,也会影响咨商成效。
咨商不是特效药,不是一两次就能产生显著改变的,从了解到改变需要耐心抽丝剥茧,因此别忘了给予自己时间,别让改变成为压力。
回到最初“我究竟适不适合咨商?”的问题,答案取决于你对咨商的理解、咨商进行方式与可能达到的效果是否符合你的需求等,当然这个答案是会变动的。
在咨商前,也可与接洽人员讨论你的困惑;决定进入咨商后,对咨商仍有疑惑也是正常的,这时鼓励你提出来与心理师讨论,让咨商可以更顺利进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