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心理咨商将合法上路,专家说,心理咨商常被视为“贵族医疗”,且健保给付有限,远距成本较低,有助突破现状。但也有风险,如网络不稳导致咨商打折、只靠视讯难全盘评估。

卫生福利部近日发函给各地卫生局,提出“心理师执行通讯心理咨商业务核准作业参考原则”,正式开放远距心理咨商业务。

只要医疗机构、心理治疗所或心理咨商所提出通讯心理咨商业务实施计划,并经各地政府主管机关核准就能实施,嘉惠不方便或害怕就医族群。

台北市咨商心理师公会理事长李玉婵说,远距心理咨商让资源可近性提高,但必须正视民众负担的问题,自费的心理咨商动辄新台币数千元,如果要用健保资源,因临床心理师有限,民众要等很久,根本难帮上忙。

李玉婵说,近日遇到一名孩子,有学习和情绪障碍,常激动就爆冲,家长为了孩子得用自费咨商,但长期下来经济负担沉重,让妈妈苦不堪言。政府在开放远距咨商后,也应思考咨商的健保给付问题。

卫福部心理口腔健康司长谌立中受访时则表示,心理咨商多是自费,且价格高昂,过去常被认为是“贵族医疗”,有钱人才负担得起,这样的状况应该被打破,远距心理咨商开放后,应有助减轻一些经费负担。

不过,谌立中也说,远距心理咨商过去常有疑虑的是究竟处理“疾病”还是“心理状态”。精神疾病、脑瘤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靠咨商就能处理。如果民众只关注心理,忽视其他生理状况,也有延误治疗的风险。

远距医疗平台业者执行长谢懿则说,心理咨商需要建立关系,但远距有一部分是靠“想像”,所以远距咨商无法取代实体咨商,而是先在实体建立关系后,在拉到远距,有助维持。另一部分则是可以“导入”,远距可降低心理咨商的门槛,让民众更愿意靠近。

至于远距咨商的风险,谢懿说,除资讯安全保护,网络通讯品质如果不稳定,会让评估效果打折;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则说,个案状况可能会透过肢体动作表现,但远距的观察相对有限。

叶雅馨表示,将来远距咨商上路,民众可先厘清自己的状况,在寻找咨商管道时,应对咨商师背景、性别、年龄等有所认识并选择,且因通常要自费,也要考虑经费的负担,通常可能需要好几次的咨商。

谌立中表示,自我觉察、寻求咨商需要被倡导,民众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虽然咨商多是自费,但政府也长期投入心理卫教资源,如各地卫生局都有提供免费的咨商服务,且也有许多心理健康专线(如安心专线 1925 ),在关键时刻可倾听民众的苦恼。

芋传媒是由一群追求台湾参与国际、新闻连结事实的网络人所发起的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