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所搜集之十一篇论文,旨在探究疗愈伦理的本土化生成的可能性,以便厘清台湾民间社会在各种处境下发展后现代伦理照顾的深化途径。此处,我们将疗愈机制定位为精神性之知识或结构性的生产,而非以医疗功能论的观点来归结。本土化亦非正面朝本土传统精神性知识做直通,而是在因应全球化底下的“在地视野”所做的“脉络性转化”,亦即透过傅柯(M. Foucault)返回古希腊源头,汲取修养论的远地迂回,并绕过近年来汉语哲学家对傅柯的解读,使得工夫论成为远地迁回而归于后现代的照顾伦理。换言之,照顾的伦理技艺希望改变心理治疗的内在性质,使其能透过照顾的手艺进入受苦创伤的心,而不是针对症状做对抗式改变。而“脉络性转化”策略,一方面打开本土传统论述的本体封闭性,亦跳开西方哲学知识论的枷锁,傅柯于是成为汉语哲学家,而传统修养论亦获得新语言的渗透,以此为“本土化”策略打开新局;一方面借着工夫论进行本质还原,从其本质——“技艺论”取得照顾伦理更深化的原处:浑然天成,即人工配合自然的样貌,使得主体在逆境中进行抚慰的工作,透过细致的抚逆步骤,促使文化及心理疗愈朝向富含生命况味之伦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