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总工会小学辅导服务关注组今年一月至二月访问了九十二名辅导老师、辅导主任及辅导人员,发现他们平均每周超时工作十一小时,单在上学年平均每人处理个案就达一百五十二宗,人手不足的问题导致身体不适,76%受访者会睡眠质素不佳、57%人会无故出现痛症⋯⋯” 《苹果日报》11.11.2013

香港的教育若不迅速拨乱反正,“三输”局面势将出现:学生输、家长输、教师也输。

五岁大的幼稚园学生要看精神科医生,专门辅导小学生的辅导老师又自身难保,一半以上的长期身体不适、睡眠质素欠佳、身体无故出现痛症;接近四成的辅导老师说希望一年内离职。其实不单是学生和老师,家长们亦多患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每天上下课时候挤在学校门口的多是不同程度不同年纪的“精神病人”,可谓特区社会的“奇景”。

早前网上流传九龙区某老牌名校小一常识科的工作纸,有助解释这个不寻常的困局如何形成。记着选择题是给七岁左右念小一回答的,共有五题,分别问哪一间电视台未能获发免费电视牌照、哪一套好莱坞电影在香港拍摄期间遭人勒索、菲律宾哪一个市政府表示愿为菲律宾人质事件道歉、哪一位艺人专程从内地回港宣布辞任演艺人协会会长,以及因应哪一区幼稚园学额紧张,教育局长表示将积极善用空置班房等方法去增加学额数目。

天呀这五条题目又长又无聊,不单止用词遣句大大超过小一学生的水平,而且所问的亦非小一学生所应该有的“常识”。这是什么样的老师生出来的“怪胎”?他们有学过教育哲学和儿童心理学吗?据云这所名牌小学已有逾百年历史,曾经叱咜风云,但现今恐怕已变质,有识见的家长应效法孟母了。

民国时期有本小学的常识课本,其中一课只有短短十二个字:“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这些课文老师教得开心,孩子读得开心,大家都没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