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在感知觉、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大,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目前心理疾病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其原因很多,过大的压力和生活习惯的不好以及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都会导致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导致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但是气候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更不能忽视。

春季日照和气温、气流、气压、空气湿度变化较大,阳气上升的时节;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气温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影响到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此外,病人体内褪黑素的相对缺乏,生活中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遇上这个季节便可成为不稳定因素。加上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春季心理疾患高发。一般春季心理疾病的前兆表现主要是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失眠、情绪不稳、浮躁不安;非常容易情绪出现波动,很容易发脾气,也非常容易导致有压抑感或者孤独感,可能情绪低、精力缺乏晚上也会失眠等等,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调理,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大致常见为以下几类。

1.青少年情绪障碍:学生们刚度过寒假,开学伊始,还没有适应学校的节奏,新学期繁重的学习任务便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些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便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甚至厌学的表现。

2.工作适应疾病:春天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工作上的过度责任导致压力增大、工作的超负荷导致季度的身心疲劳,还有一些特殊职业群体如教师、警察等,因为常年的循环往复的单调的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还有一些做工的人面对着连续不断的噪音会使得心情烦躁,还有一些倒夜班的职业比如医务人员,因为责任导致神经抑制处于紧绷的状态,加上气候的作用最容易患心理疾病, 而导致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等。

3. 老年性心理疾病:常见的是更年期精神病、退离休综合症,阿尔采莫氏病等。很多人表现的会非常的明显,主要是哪些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人,因为一下子没有了规律的上下班,手中没有了权力,突然感觉被人抛弃,非常的冷落,而导致心理发生疾病。

4.此外,一些慢性精神疾病的病人体内褪黑素的相对缺乏,没有遵医嘱维持治疗,擅自减药、停药或换药,心理压力加大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疾病发生。比如:精神分裂症等表现突然的头痛、头晕、心烦、 失眠;无缘无故发脾气, 敏感多疑;孤僻,不与人交往,对亲友冷淡, 出现幻听等症状, 工作能力下降等。

那么如何预防春季心理疾病呢?

1.多晒太阳,空气好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做到身心愉悦。

2.学会排解情绪,不开心的时候,多找朋友聊聊天,多倾诉。

4.学会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宽容、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一天。

5.适当降低期望值,不过分追求完美。

6. 必要应该到心理医院及时诊治,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精神类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